有机合成百科

Ando烯基化

概要

Ando烯基化 (Ando olefination) 又称为Ando-Wittig反应 (Ando-Wittig reaction),  是在强碱性条件下(如Triton® B (或称为TritonTM B, Triton B )、氢化钠、叔丁醇钾或KHMDS),通过乙氧羰基甲基二苯基膦酸酯试剂 (文献中称为Ando试剂或Ando膦酸酯)与醛作用,获得(Z)-α,β-不饱和酯的反应[1]。该反应在1995年由日本Ryukyu大学教育学院 (Colleg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the Ryukyu, 琉球大学教育学部)的Ando (Ando Kaori, 安藤 香織)研究组首次报道[1]

1997年,Ando继续对上述反应进行深入研究,将底物扩展至各类脂肪醛,并将最初的二苯基膦酸酯试剂扩展至各种二芳基膦酸酯 (diaryl phosphonate) [2]

之后,J. Motoyoshiya (Motoyoshiya Jiro,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Faculty of Texti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nshu University本吉谷 二郎,信州大学繊維学部素材開発化学科)发现采用二氟代芳基膦酸酯试剂,同样可以获得优良的(Z)-立体选择性[3]

1998年,T. Y. Zhang采用氰甲基二苯基膦酸酯试剂,成功将上述反应条件应用于(Z)-α,β-不饱和腈的合成[4]

同时,Ando进一步采用乙氧羰基甲基α-取代的二芳基膦酸酯试剂,顺利实现α-取代的(Z)-α,β-不饱和酯的合成[5]

2000年,Ando采用新发展的DBU/NaI碱体系,将底物范围扩展至各种对碱敏感的醛,并获得优良的产率与立体选择性[6]

2002年,S. Kojima (Kojima Satoshi,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Faculty of Science, Hiroshima University, 小島 聡志, 広島大学理学部化学科)进一步将Ando试剂应用于(Z)-α,β-不饱和酰胺的合成[7]

2003年,P. M. Pihko研究室发现采用NaH/NaI体系, 可以更好地适用于各类对碱敏感的醛,并获得优良的产率与立体选择性[8]

之后,F. P. Touchard采用TMG (tetramethyl guanidine)/NaI碱体系,将Ando试剂进一步扩展至联芳基膦酸酯,并获得优良的产率及(Z)-选择性[9]

2004年,R. Brückner采用一溴及二溴取代的Ando膦酸酯参与上述烯基化过程。然而,意外地发现与上述反应过程相反的立体选择性,并顺利获得(E)- α-溴代丙烯酸酯类化合物[10]

2010年,Ando 进一步将DBU/NaI碱体系应用于分子内烯基化过程,顺利完成各类(Z)-α,β-不饱和大环内酯骨架的构建[16]

Ando烯基化反应具有优良的产率、广泛的底物适用范围及优良的立体选择性。目前,该反应已成为合成(Z)-α,β-不饱和化合物的强有力的方法[11]-[12]。同时,Ando烯基化反应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天然产物全合成的关键步骤[13]-[15]

基本文献

反应机理

负离子碱参与的Ando烯基化

DBU参与的Ando烯基化

TMG参与的Ando烯基化:采取与DBU促进的烯基化反应相同的机理。

一溴及二溴取代的Ando膦酸酯参与的Ando烯基化

参考文献

  • [1] K. Kokin, K. Iitake, Y. Takaguchi, H. Aoyama, S. Hayashi, J. Motoyoshiya, Phosphorus, Sulfur Silicon and the Related Elements, 1998, 133, 21. doi: 10.1080/10426509808032451.
  • [2] K. Ando, J. Org. Chem. 1997, 62, 1934. doi: 10.1021/jo970057c.
  • [3] K. Ando, J. Org. Chem. 1998, 63, 8411. doi: 10.1021/jo981337a.
  • [4] K. Ando, T. Oishi, M. Hirama, H. Ohno, T. Ibuka, J. Org. Chem. 2000, 65, 4745. doi: 10.1021/jo000068x.

反应实例

(Z)-α,β-不饱和酯的合成[1]-[2]

(+)-Crocacin D的全合成[3]

(-)-Dysiherbaine的全合成[4]

(Z)-α,β-不饱和酰胺的合成[5]

实验步骤

Triton® B或氢化钠参与的Ando烯基化

在-78 °C,氩气气氛下,将芳基膦酸酯 (1 eq. )溶于无水THF (浓度为0.05 M),加入碱 (Triton® B, NaH)之后,将上述混合物搅拌15 min-1h (取决于不同结构的芳基膦酸酯)。随后,再加入醛 (1.1 eq.)。之后,在1-2 h之内,将上述反应混合物逐渐升至所需温度。继续搅拌,直至反应结束。反应结束后,加入饱和氯化铵溶液淬灭反应。淬灭完成后,加入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将合并的有机相依次通过水及饱和食盐水进行洗涤,再通过无水硫酸镁干燥后,减压除去溶剂。将残余物通过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后,获得相应烯基化产物。

KHMDS参与的Ando烯基化

在-78 °C,氩气气氛下,将KHMDS (0.5 M 甲苯溶液, 1 eq.)滴加至含有18-冠-6 (5 eq.)的芳基膦酸酯 (1 eq. )的无水THF溶液 (浓度为0.05 M)中。之后,将上述混合物搅拌1h后,再加入醛(1.1 eq.)的无水THF溶液 (底物浓度为0.5 M)。继续搅拌,直至反应结束。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混合物升至室温,再加入饱和氯化铵溶液淬灭反应。淬灭完成后,加入乙醚进行萃取。将合并的有机相依次通过水及饱和食盐水洗涤,再通过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除去溶剂。将残余物通过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 (苯作为洗脱剂)后,获得相应烯基化产物。

叔丁醇钾参与的Ando烯基化

在-78 °C,氩气气氛下,将t-BuOK (1 M THF溶液, 1 eq.)滴加至芳基膦酸酯 (1 eq. )的无水THF溶液 (浓度为0.05 M)中。将上述混合物搅拌30 min后,再升温至-65 °C,随后,加入醛 (1.eq. )。对于固体醛,可以通过无水THF (维持底物浓度为0.5 M)溶解后,采用注射器进行滴加。再将上述反应混合物在-78 °C下搅拌10 min后,升至所需温度,继续搅拌,直至反应结束。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加入饱和氯化铵溶液淬灭反应。淬灭完成后,加入乙醚进行萃取。将合并的有机相依次通过水及饱和食盐水洗涤,再通过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除去溶剂。将残余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或通过重结晶纯化后,获得相应烯基化产物。

正丁基锂参与的Ando烯基化

在0 °C,氩气气氛下,向芳基膦酸酯 (1 eq. )的无水甲苯溶液 (浓度为0.05 M)中加入溴化锂(3.3 eq. )后,再滴加正丁基锂 (1 M THF溶液, 1.4 eq.)。将上述混合物搅拌30 min后,再加入醛 (1.1 eq. )。后将上述反应混合物在0°C下继续搅拌,直至反应结束。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加入饱和氯化铵溶液淬灭反应。淬灭完成后,加入乙醚进行萃取。将合并的有机相依次通过水及饱和食盐水洗涤,再通过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除去溶剂。将残余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或通过重结晶纯化后,获得相应烯基化产物。

DBU/碘化钠的Ando烯基化

在0 °C,氩气气氛下,向芳基膦酸酯 (1 eq. )的无水THF溶液 (浓度为0.1 M)中加入碘化钠 (1.2 eq.)与DBU (1.1 eq.)。将上述混合物搅拌10 min后,再冷却至-78°C,随后,加入醛 (1.1 eq. )。搅拌10 min后,将上述反应混合物缓慢升温至0°C,继续搅拌,直至反应结束。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加入饱和氯化铵溶液淬灭反应。淬灭完成后,加入乙醚进行萃取。将合并的有机相依次通过水及饱和食盐水洗涤,再通过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除去溶剂,将残余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或通过重结晶纯化后,获得相应烯基化产物。

氢化钠/碘化钠参与的Ando烯基化

在0 °C,氩气气氛下,向芳基膦酸酯 (1.3 eq. )的无水THF溶液 (浓度为0.11 M)中加入碘化钠 (1 eq.)。将上述混合物搅拌5 min后,再加入氢化钠(1.3 eq.)。将上述反应混合物冷却至-78°C后,加入醛 (1 eq. )。将上述反应混合物维持-78°C,继续搅拌,直至反应结束。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加入半饱和的氯化铵溶液淬灭反应。淬灭完成后,加入乙醚进行萃取。将合并的有机相通过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除去溶剂。 将残余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或通过重结晶纯化后,获得相应烯基化产物。

NaI/TMG参与的Ando烯基化

在室温,氩气气氛下,将芳基膦酸酯 (1.1 eq. )与碘化钠 (1.3 eq.)溶于无水THF (膦酸酯浓度为0.05 M)中。再将上述混合物冷却至0 °C后,加入TMG (1.2 eq.)。搅拌30 min后,将上述反应混合物冷却至-78°C。最后,加入醛 (1 eq. )。维持-78°C,继续搅拌,直至反应结束。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加入半饱和的氯化铵溶液淬灭反应。淬灭完成后,加入甲苯进行萃取。将合并的有机相通过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除去溶剂。 将残余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或通过重结晶纯化后,获得相应烯基化产物。

一溴及二溴取代的Ando膦酸酯参与的Ando烯基化

在0 °C,氩气气氛下,向一溴及二溴取代Ando膦酸酯 (1.1 eq. )的无水THF溶液 (浓度为0.5-1g /mL)中分批加入NaH (1.2 eq.)。将上述反应混合物搅拌10 min后,加入醛 (1 eq. )。维持-78°C,继续搅拌,直至反应结束。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加入水进行淬灭。淬灭完成后,再加入MTBE萃取。将合并的有机相通过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除去溶剂。残余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或通过重结晶纯化后,获得相应烯基化产物。

参考文献

  • [1] K. Ando, J. Org. Chem. 1998, 63, 8411. doi: 10.1021/jo981337a.
  • [2] K. Ando, T. Oishi, M. Hirama, H. Ohno , T. Ibuka, J. Org. Chem. 2000, 65, 4745. doi: 10.1021/jo000068x.
  • [3] J. T. Feutrill, M. J. Lilly, M. A. Rizzacasa, Org. Lett. 2002, 4, 525. doi: 10.1021/ol017092x.
  • [4] H. Masaki, J. Maeyama, K. Kamada, T. Esumi, Y. Iwabuchi, S. Hatakeyama, J. Am. Chem. Soc. 2000, 122, 5216. doi: 10.1021/ja000817s.
  • [5] K. Ando, S. Nagaya, Y. Tarumi, Tetrahedron Lett. 2009, 50, 5689. doi: 10.1016/j.tetlet.2009.07.130.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Related post

  1. Thyagarajan 吲哚合成
  2. 硼氢化锌 Zinc Borohydride
  3. Norrish Reaction
  4. 碳碳键的形成:过渡金属催化的芳烃和烯烃的偶联反应 第三部分 He…
  5. Kharasch Addition
  6. Iwao 吲哚合成
  7. Grob断裂反应(Grob Fragmentation)
  8. Stetter反应(Stetter reaction)

Comment

  1. No comments yet.

  1. No trackbacks ye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Pick UP!

微信

QQ

广告专区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