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百科

Bucherer–Bergs反应(Bucherer-Bergs reaction)

  • 概要

Bucherer–Bergs反应,是羰基化合物与氰化钾及碳酸铵,或氰醇与碳酸铵直接反应生成乙内酰脲类化合物的反应。

 

  • 基本文献
  • Bergs H, DE,566,094, 1929
  • Bucherer, H. T.; Fischbeck, H. T.; J. Prakt. Chem. 1934140, 69.
  • Bucherer, H. T.; Steiner, W. J. Prakt. Chem. 1934140, 291.
  • Ware, E. Chem. Rev. 1950, 46, 403. doi:10.1021/cr60145a001
  • Rousset, A. et al. Tetrahedron 1980, 36, 2649. doi:10.1016/0040-4020(80)80137-2
  • Sarges, R. et al. J. Med. Chem. 1990, 33, 1859. DOI: 10.1021/jm00169a005

 

  • 开发历史

1929年,一篇专利首次报道了用醛或酮与氰化钾、碳酸铵、二氧化碳进行反应,最终得到乙内酰脲类化合物的合成手法。从那以后,1934年,德国的化学家Bucherer也报道了类似反应。Bucherer同时还发现了萘酚与肼、亚硫酸氢钠共热条件下生成咔唑的Bucherer咔唑合成法以及萘酚在亚硫酸钠中与氨反应转换成萘胺的另一个Bucherer 反应

2014-09-13_22-41-311

 

  • 反应机理

bucherer_bergs_2

氰根离子与羰基化合物加成为羟腈,碳酸铵释放出的氨对羟腈发生SN2反应生成氨基腈,氨基腈的胺氮原子对二氧化碳发生亲核加成,生成含氰基的氨基甲酸。然后该氨基甲酸发生分子内环化,生成5-亚氨基噁唑烷-2-酮,最后噁唑烷酮通过一个异氰酸酯中间体重排为5,5-二取代的乙内酰脲。

这个机理基本上是Bucherer与Steiner在1934年提出的机理,这个原始机理基本上就一直沿用下来。不过最初提出的机理中,错误地认为5-亚氨基噁唑烷-2-酮是通过一步直接重排为乙内酰脲。直到1980年代,研究才发现在上述两个物质之间还有一个异氰酸酯中间体。(引自维基百科)

 

 

  • 反应实例

 

  • 实验步骤

 

  • 实验技巧

 

  • 参考文献
  • Sarges,  R.; Goldstein, S. W.;  Welch, W. M. J. Med. Chem., 1990, 33, 1859. DOI:10.1021/jm00169a005

Related post

  1. Hemetsberger吲哚合成(Hemetsberger In…
  2. Barton脱碳酸反应(Barton Decarboxylati…
  3. 氨基甲酸酯的保护团(Carbamate Protection)
  4. 双键的双羟化和胺羟化反应(一)
  5. Dimroth重排 (ANRORC 型) Dimroth Rea…
  6. 走进消除反应(3)——E1反应的不同产物
  7. 羰基的不对称烯丙基化(八)
  8. Criegee乙二醇氧化开裂(Criegee Glycol Ox…

Pick UP!

微信

QQ

广告专区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