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生活

一流化学家们的第一步

最近又到10月,本年度的诺贝尔奖发布会即将召开,在期待的同时,小编在这里跟大家来一起回首一下化学领域大牛们是怎样踏出学术第一步的。

本文以调查报告的形式给出,具体有多少学术性,小编在此不敢给出定论,只是想带给大家一个学术氛围以及告诉大家新一轮的诺奖马上就要揭晓了!

 

调查对象

基本按照以下规则进行了调查,当然其中也有若干例外・・・由于小编是干合成的,视野有所局限,所以对于其他生物,医学等领域就没有纳入调查范围。

◎专业领域   :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配位化学・物理化学
◎調査対象   :诺贝尔奖得主及候选者 沃尔夫奖得主 科普利奖章得主
及拥有同等业绩的大牛

◎调查涵盖年份   :1930年~2000年
◎调查方法   :基本是通过web,另外查看相关教授的CV及发表论文
◎备注     :CV上没有明确写明的通过Google Scholar进行筛选查找
Bachelor~Doctor阶段最初期的论文定为第一篇

下图是调查的结果(文章标题由于编辑空间的问题只显示出一部分,请谅解)

%e7%84%a1%e9%a1%8c

从这个list中可以看出,在六七十年代,化学大家呈现井喷式的现象,而熟悉人名反应的可以发现其实很多人名反应也都是在那个年代诞生的。当然由于小编知识局限,列出的人物比较少,也请大家谅解。

而通过这张表格我们能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1.IF(Impact Factor)最高的NS都没有出现
2.最初的文章投到JACS上的只有7名,连三分之一(总共31名)都没到
3.大部分化学家现在的研究成果跟他们第一篇文章的研究没有太大的关系。

从上面三点可以推测出在当时,也就是1950-1970年代,还没有重视IF这个东西,当然在学术界也是有很多竞争的,但是应该没有像现在这样必须要把文章投到NS,JACS,ACIE的氛围。

这些老一辈的化学家们有多产的,也有对自己文章的品质要求很高的。比如Nicolau教授有700多篇文章,相对年轻的Hartwig教授也早就在2010年时候超过了250篇。但是已经过世的被称为「化学之神」的Woodward教授一生只发了250篇文章,但是每一篇文章都是很经典。

现在随着我们国内各方面硬件条件的提高,以及在各大牛组拿到学位的海龟回归潮的到来,我们国内的化学水准在这几年呈现突飞猛进的趋势,而对IF尤其是所谓的一区文章的渴求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小编在这里不便多作评论,仅以此文瞻仰下化学大牛们,鼓励下各位奋战在前线的年轻化学家们,文章很重要,科研的本身更重要!共勉!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Related post

  1. J. Am. Chem. Soc. 钯+光催化下的HAT过程:醇…
  2.  远程办公有成效的人,没有成效的人
  3. 日本的实验室管理(一)
  4. Angew. Chem., Int. Ed. 钼催化的由硝基化合…
  5. 高斯计算(Gaussian)Input File模板
  6. 化学空间小编寄语
  7. 如何评价模型的优劣?【机器是怎么成为一名化学研究者的】
  8. Schlenk flask

Comment

  1. No comments yet.

  1. No trackbacks ye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Pick UP!

微信

QQ

广告专区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