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化学家

烯烃的高效手性催化・精确打造有机小分子ー 史一安 教授

过渡金属的不对称催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尤其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利用不含金属的有机分子作为催化剂,在合成化学界也越来越得到了化学家们的重视,为了区别于金属有机催化过程,这一类不含金属的催化剂被人们称为有机催化反应。  在自然界为我们提供的化合物中,糖类化合物是一大类最廉价易得,并含有多样立体化学信息的有机化合物,用这一类天然手性源作为合成工具,来实现高效不对称合成,尤其是作为有机催化剂,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独特及具有挑战的研究领域。  另一方面,碳碳双键作为最容易构筑和转化的化学键(官能团)之一,在打造天然产物的逆合成分析中,常常作为非常重要的结构单元和前体。含双键的小分子手性催化官能团化反应的开发,为全合成领域提供了许多可供选择的路径。将有机催化反应和烯烃官能团化两方面相结合,一定会在药物合成和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中走出一条不寻常的路,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这位化学家,就是在这条路上的先驱领军式人物—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史一安教授 (主页)。

说到他的名字,也许很多化学小虾们并不是很熟悉,但若是说他开发的“史氏环氧化反应 Shi epoxidation”,那可是极少数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人名反应之一,大家是不是对他又多了几分好奇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近史一安教授。

 

以下是史教授的专访内容:

 您为什么要从事化学研究?

我选择化学有一定的偶然性。1979年高考的时候,我的化学成绩相对好一些,有幸进入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正是南大这四年的学习,为我的化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以后的求学当中,我的导师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逐步地走向有机化学这个神秘而有趣的世界。

 

如果不从事化学,还有什么想做的?为什么?

想学习历史和地理,去看看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

 

现在在做哪方面的研究?另外,准备在这块如何展开?

我们近年来的研究主要是围绕重要的烯烃的功能化反应,例如,环氧化、环丙烷化、氮杂环丙烷化、双胺化、亲电加成、叠氮化、羰基化等。

Graphical-Abstract-962x1024-2

图片出自史教授研究室主页

 

如果能和历史上的某一个人共进晚餐的话,您最希望是谁?为什么?

这个问题还没有仔细想过。

 

您最后一次在实验室做实验是什么时候?合成的是哪个化合物?

具体记不清楚了,可能是刚开始独立工作的时候。

 

当你搁浅在了一个荒岛上、怎样的书与音乐是必须的?只能说一样。

我想看一些金庸的武侠小说,看看能否从中得到一些灵感,来摆脱困境。

jyds-2

图片出自 google 图片

 

下一次您推荐我们采访谁。(此问题回答仅限中国的化学家以及在海外的华人化学家)

四川大学的冯小明教授(Professor Xiaoming Feng,中国)。

 

笔者后记

在拿到史老师的专访时我很开心,我跟chem-station的创办者山口老师说到史老师名字时,很明显感觉到山口老师头上“大大的问号”(是谁?),我知道对于外国人,中国人名确实难记,可当我说到他是一个人名反应的发现者,还没等我细说,山口老师恍然大悟的说到:“啊,是Shi epoxidation!”我想对于做全合成出身的山口老师来说,可能比我更能了解这个反应在天然产物不对称合成反应中的应用价值。史老师发现的以天然糖为原料的手性酮催化剂,是目前最成功的具有广普底物适用性的小分子烯烃有机催化体系,而在烯烃不对称环氧化的发现之后,近几年他又在烯烃双氨基化中深入自己对烯烃催化的探索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极大的丰富了烯烃官能团化的多样性,凭借其在有机催化等研究领域突出的贡献,他在国际化学界有很大的影响,这一次他为我们提供专访真的给化学空间增加了很多看点,我们深感荣幸,最后在这里对史老师在百忙之中接受化学专访表示衷心的感谢!

 

史一安教授简历

 image002-2 1963年出生;1983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学位;1985-1987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攻读研究生并获化学硕士学位(导师为Ian W. J. Still教授);1987-1992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攻读研究生并获化学博士学位(导师为有机化学家Barry M. Trost教授)。1992-199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 师从Christopher T. Walsh教授,博士后研究;1995年8月-200年6月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化学系工作,任助理教授,2000年7月 同上,副教授;2003年7月 教授。2005年9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入选首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曾任中国科学院分子识别与功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获奖经历(年份倒序)

2004 ACS Arthur C. Cope Scholar Award

2002 Monfort Professorship Award,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2001 Lectureship Award, The Society of Synthetic Organic Chemistry Japan

2000 Researcher of the Year Award,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Research Foundation

2000 GlaxoWellcome Inc. Chemistry Scholar Award

1999 Eli Lilly Grantee Award

1999 Camille Dreyfus Teacher-Scholar Award

1999 Alfred P. Sloan Research Fellow

1999 DuPont Young Faculty Award

1999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Career Award

1997 Beckman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1995 Camille and Henry Dreyfus New Faculty Award

 

相关链接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Related post

  1. 杂环分子的构筑・药物开发的契机—黄湧教授
  2. 构建全碳手性中心・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ー杨震 教授
  3. 功能性寡糖高效合成・挖掘甜蜜背后的故事—叶新山教授
  4. 手性杂环之吲哚化学 —石枫教授
  5. 流动技术与有机化学巧妙融合・探索合成自动化的新模式 —吴杰教授
  6. 秦勇教授
  7. 萜类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探寻化学结构与反应性的奥秘 —刘波教授…
  8.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化学与教育的融合–房喻教授专访…

Pick UP!

微信

QQ

广告专区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