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Chem-Station日文版 陰山 洋 Hiroshi Kageyama spectol21
翻译投稿 炸鸡 校对 白菜猪肉馅
陰山 洋(KAGEYAMA Hiroshi, 1969年4月16日 – ),日本固体化学家。主要成就为开创了利用低温合成法合成复合阴离子材料的方法。现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
履历
1993 取得京都大学理学部化学系学士学位
1995 取得京都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化学专攻硕士学位
1998 取得京都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化学专攻博士学位
1998 东京大学物性研究所助手
2003 京都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化学专攻 助理教授
2007 京都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化学专攻 副教授
2010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物质能量化学专攻 教授
京都大学物质-细胞综合系统基地 联合教授
获奖经历
2001年 井上研究奖励奖
2005年 JPSJ关注论文奖
2007年 平成19年文部科学大臣表彰 青年科学家奖
2007年 JPSJ关注论文奖
2007年 第一届日本物理学会青年研究奖励奖
2008年 第13届日本物理学会论文奖
2010年 粉体粉末冶金协会 研究进步奖
2012年 JPSJ关注论文奖
2013年 平成24年大阪智慧能源商务竞赛 一等奖奖
2013年 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lid State Ionics 最佳海报奖
2014年 第10届日本学术振兴会奖
2016年 粉体粉末冶金协会 研究进步奖
2017年 第34届日本化学会学术奖
2019年 第35届井上学术奖
研究业绩
发现具有精确基态的二维量子自旋系统
Shastry-Sutherland于1981年发现了一种氧化铜化合物SrCu2(BO3)2,经过理论研究发现这类氧化铜化合物可以看成具有精确自选单重态基态的模型[1]。在此基础上陰山洋教授还发现了各种量子化现象,如量子化磁化平台[2]。
具有平面四配位键结构氧化铁化合物的合成
利用低温拓扑化学反应,成功地将钙钛矿氧化物SrFeO3转化为具有平面4配位键结构的SrFeO2 [3]。在4配位键的金属中首次发现了自旋转移现象[4]。
开发复合阴离子化合物并完成对其功能的开发
通过低温拓扑化学反应将作为铁电体的钛氢化物BaTiO3转化为氢化物BaTiO2.4 H0.6,这一过程显示了氢负离子的反应性和扩散性[5]。基于氢负离子的活性,陰山洋教授提出了阴离子交换反应[6]和氢负离子催化性能的开拓[7]。此外还发现了氢负离子的新性质——高压缩率[8],并利用这一性质开发新型固体电解质[9]。他是重金属的选择性吸收[10];发现具有稳定可见光响应性的酰氯光催化剂[11];提出一种利用应力控制阴离子空缺的方法[12]等一系列复合阴离子化合物研究的世界第一人,也发表了全球第一篇关于这篇领域的文献综述[13]。
相关文献
- Kageyama et al., Phys. Rev. Lett. 82, 3168-3171 (1999). DOI: 10.1103/PhysRevLett.82.3168
- Kodama et al., Science 298, 395-399 (2002). DOI: 10.1126/science.1075045
- Tsujimoto et al., Nature 450, 1062-1065 (2007). DOI: 10.1038/nature06382
- Kawakami et al., Nat. Chem. 1, 371-376 (2009). DOI: 10.1038/nchem.289
- Kobayashi et al., Nat. Mater. 11, 507-511 (2012). DOI: 10.1038/nmat3302
- Yajima et al., Nat. Chem. 7, 1017-1023 (2015). DOI: 10.1038/NCHEM.2370
- Kobayashi et al., J. Am. Chem. Soc. 137, 15315-15321 (2015). DOI: 10.1021/jacs.5b10255
- Yamamoto et al., Nat. Commun. 8, 1217 (2017). DOI: 10.1038/s41467-017-01301-0
- Shenghan et al., Nat. Commun. 12, 201 (2021). DOI: 10.1038/s41467-020-20370-2
- Yajima et al., Nat. Commun. 7, 13809 (2016). DOI: 10.1038/ncomms13809
- Fujito et al., J. Am. Chem. Soc. 138, 2082-2085 (2016). DOI: 10.1021/jacs.5b11191
- Yamamoto et al., Nat. Commun. 11, 5923 (2020). DOI: 10.1038/s41467-020-19217-7
- Kageyama et al., Nat. Commun. 9, 772 (2018). DOI: 10.1038/s41467-018-02838-4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