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化学家

卡尔·巴里·夏普莱斯 Karl Barry Sharpless

  • 概要

卡尔·巴里·夏普莱斯 (Karl Barry Sharpless、生于1941年4月28日,美国费城)、美国著名有机化学家。现为美国scripps研究所化学系教授。

基于他在「不对称催化反应的开发」中的杰出贡献、2001年,他与野依良治、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一同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 经历

1941年4月28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在达特茅斯大学取得学士学位, 1968年在斯坦福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斯坦福大学(J. P. Collman教授)、哈佛大学(K. Bloch教授)研究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取得研究职位。1990年之后、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化学系任职教授。

1963 达特茅斯大学 学士
1968 斯坦福大学 博士 (E. E. van Tamelen教授)
1968 斯坦福大学 博士研究员 (J. P. Collman教授)
1969 哈佛大学 博士研究员 (K. Bloch教授)
1970 MIT
1977 斯坦福大学
1980 MIT
1990 美国scripps研究所 化学系教授

 

  • 获奖经历

1983 ACS Award for Creative Work in Organic Synthesis
1986 亚瑟・C・科普 学术奖
1992 亚瑟・C・科普奖
1993 四面体奖
1993 世纪奖章 (英国皇家学会)

1997 罗杰・亚当斯奖
2001 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
2001 沃尔夫奖
2001 诺贝尔化学奖

 

  • 研究

不对称催化反应的开发

Sharpless-香月环氧化反应、Sharpless不对称双羟基化反应、Sharpless不对称胺羟基化反应等、成功开发了直至今日依然熟为人知的不对称催化氧化反应。这些催化反应有极高的适用性,在创新精密合成潜在医药化合物方面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正是因为这一贡献,sharpless获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1]

 

katsuki_sharpless_epoxidation_1
Sharpless-香月环氧化反应

sharpless_ad_1
Sharpless不对称双羟基化反应

sharpless_aa_1
Sharpless不对称胺羟基化反应

 

点击化学ー(Click Chemistry)[2]

sharpless 近年来转移研究重点,减少在不对称氧化研究方面的投入,他自己更推广并致力基于”点击化学”的研究,将其作为目前研究重心和长远计划。点击化学这一概念,正如其名字的含义,如点击按键一般简单迅速,通过高官能团选择性、高效的反应获得各种生物多样性分子,如药物候选化合物,生物探针,应用材料等。常以叠氮化合物与炔作用的Huisgen[3+2]环化反应作为点击化学的代名词。

 

huisgen13_1
Huisgen[3+2]环化反应

sharpless通过点击化学方法将两种乙酰胆碱脂酶(AchE)抑制剂连接起来,构筑了当今世界上最强的AchE抑制剂[3]

 

clickchemistry
  • 相关论文
[1] Nobel Lecture: Sharpless, K. B. Angew. Chem. Int. Ed. 2001, 40, 2024. [DOI]

[2] Review: Kolb, H. C.; Finn, M. G.; Sharpless, K. B. Angew. Chem. Int. Ed. 2001, 40, 2004. [DOI]

[3] (a) Sharpless, K. B.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02, 41, 1053. [DOI] (b) Sharpless, K. B. et al. J. Am. Chem. Soc. 2005, 127, 6686. DOI:10.1021/ja043031t

 

  • 评论 &其他
  1. 就算是曾经获得诺贝尔奖,有着卓越的科研成就的sharpless,想在点击化学这一新的化学领域中再开拓创新,也并不容易争取到足够的科研经费。近年来博士后研究员、学生的人数与多年前繁盛期相比起来,人员数减少。他想要构建新的研究领域这一强大的研究意愿,让人大开眼界。在美国,就算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也并不代表能够因此而更容易获得研究经费,这是与日本完全不同的竞争型社会。
  2. Sharpless的研究室里有些化学药品上面贴着纸。这是他看到这一化学药品时当即想到的idea,随即拿纸记下来贴在上面的。有时候,这样贴了纸的药品放在某个人的实验台上,就是让他试下这个反应的意思。
  3. 他对有毒性的锇的化学研究发展抱有很大希望,在做演讲报告时,曾提出「锇的毒性也没有那么大」这样的言论、为证实这一说法,还说自己有时用舌头舔锇试剂(这种行为不仅限于锇试剂,危险起见,还是不要轻易用口去尝试化学试剂)。
  4. 他的一只眼睛失明是由于在观察学生的NMR核磁管时,核磁管破裂时玻璃碎片飞入眼睛导致失明。即使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被当做「实验时没有采取正确的安全防护措施」的反面教材。
  • 关联动画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Related post

  1. K·C·尼古劳 (K. C. Nicolaou)
  2. 汤平平
  3. Zachary T. Ball
  4. Herbert Waldmann
  5. 岩澤 伸治 Nobuharu Iwasawa
  6. 雷爱文
  7. Joachim Frank
  8. Samuel H. Gellman

Pick UP!

微信

QQ

广告专区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