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部落~~格格

教育部近五年有机领域高层次人才

作者:石油醚

本期,我们对教育部近五年有机领域高层次人才进行了整理,如下所示。

2023
姓名 工作单位 研究领域
舒兴中 兰州大学 不对称催化
涂涛 宁夏大学 有机方法学
谢劲 南京大学 金属有机催化(双核)
徐晶 南方科技大学 全合成
张敏 重庆大学 全合成

 

2022
姓名 工作单位 研究领域
毕锡和 东北师范大学 金属有机催化(卡宾)
宋秋玲 福州大学 有机方法学(硼)
唐叶峰 清华大学 全合成(糖)
朱晨 上海交通大学 自由基化学(重排)

 

2021
姓名 工作单位 研究领域
雷晓光 北京大学 全合成(化学生物学)
朱守非 南开大学 不对称催化(铁)

 

2020
姓名 工作单位 研究领域

 

2019
姓名 工作单位 研究领域
邵志会 云南大学 不对称催化/全合成
赵宝国 上海师范大学 不对称催化(仿生)

 

舒兴中 教授(2023年特聘教授)

工作单位: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邮箱: shuxingzh@lzu.edu.cn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1-2005, 绍兴文理学院 学士

2005-2010, 兰州大学 博士

2010-2012,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 博士后

2012-2015,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博士后

2015-至今 兰州大学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成就:

  • 非活性C-O键还原偶联化学;
  • 氯硅(锗)烷还原偶联化学;
  • 不对称还原偶联化学。

涂涛 教授(2023年特聘教授)

工作单位: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邮箱:taotu@fudan.edu.cn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4.09 — 1998.08  东华理工大学

1998.09 — 2003.10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

2003.11 — 2005.11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化学系,博士后

2005.11 — 2009.04  德国波恩大学化学系,洪堡学者、助理研究员;

2009.04 — 2011.11  复旦大学化学系,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1.11 — 2024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4.07 — 至今   宁夏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成就:

近年来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在以优势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功能为导向,通过超分子组装策略构筑金属有机组装体,详细研究和考察了组装体功能及应用。一方面通过自组装策略制备一系列刺激响应型金属有机分子凝胶,根据其理化性质应用于超分子催化、识别及细胞成像等方面;另一方面基于金属氮杂环卡宾化合物活性高和稳定性好的特点,以刚性咪唑盐作为前体通过配位组装、超交联策略制备了一系列稳定、高效、可重复使用的固体分子催化材料,在实现优势催化就高效负载的同时,实现了二氧化碳、生物质等资源小分子高值化及能源转化方面的应用。

谢劲 教授(2023年特聘教授)

工作单位: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邮箱: xie@nju.edu.cn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8-2013, 南京大学 博士

2013-2017, 德国海德堡大学 博士后

2017-2019,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副教授

2019-至今,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成就:

  1. 师法自然,发展核数精准可控的双核金属催化的高效有机转化,研究不同外场激励下的双核金属催化反应模式与反应机制,探索双核金属的独特基元反应类型。发展了双核金的协同等价与协同不等价活化模式,提出双锰“搭桥供位”协同活化模式与配体调控金属自由基模式,并融合贵金属与丰产金属特性,提出双金属还原消除策略,模块化制备异核双金属配合物。
  2. 可见光催化的资源化学品高效利用与转化
  3. 双核金属催化的有机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机

徐晶 教授(2023年特聘教授)

工作单位: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

邮箱:xuj@sustech.edu.cn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6-2000, 南昌大学,学士

2001-2004, 同济大学,硕士

2005-2009, 莱比锡大学,博士(summa cum laude)

2004-2005, 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合成部研究员

2009-2013,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博士后研究员

2014-2015, 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

2015-2020, 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2020-至今, 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长聘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成就:

  • 复杂笼状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工作,特别是多种不同骨架类型的复杂虎皮楠生物碱的全合成。徐小组着重以复杂笼状天然产物为平台,发展了一系列高效创新的复杂分子结构的宏观构建策略,在不同复杂底物体系下探索和应用了一系列新颖的有机合成方法与反应,同时较好地在多个复杂分子结构体系下实现了合成中反应位点与手性中心构建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精准控制;
  • 在合成中也发展和应用了一系列新颖实用的合成策略与合成方法,如Swern串联缩硫烯酮Prins环化反应、以氮α位为中继点的自由基串联反应和新颖独特而且非常实用的氧化Nazarov电环化反应等。

张敏 教授(2023年特聘教授)

工作单位:重庆大学药学院教授

邮箱:minzhang@cqu.edu.cn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9-2003,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本科

2003-2009,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博士

2009-20013,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药学院,博士后

2013-2019, 重庆大学药学院,研究员

2020-至今, 重庆大学药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成就:

  • 中药等天然来源的活性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研究
  • 天然药物的设计、合成和活性评价等创新药物研究
  • 基于天然产物的分子探针的设计、合成和作用靶点研究
  • 有机合成方法的开发及其在天然产物全合成的应用,基于环丙醇对亚胺加成(homo-Mannich反应)开发了C–H键氧化—homo-Mannich串联和连续反应、吲哚不对称烯丙基去芳构化—homo-Mannich反应组合,成功完成多个天然生物碱的全合成;开发了环丙醇对富电子芳环的加成,实现了schizozygane碱的全合成;以亚胺叶立德的偶极环加成反应为关键步骤,完成了hetisine和hetidine型C20-二萜生物碱和系列活性杂环化合物合成

毕锡和 教授(2022年特聘教授)

工作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邮箱:bixh507@nenu.edu.cn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6- 2000 东北师范大学 化学 学士

2000 – 2006 东北师范大学 有机化学 博士

2006- 2008 德国波恩大学凯库勒研究所 博士后

2005- 2008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讲师

2009 -至今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副教授,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成就:

  • 聚焦银催化有机反应研究:提出银类质子性新理念,发展银催化σ-活化炔烃新策略,开发了一系列银催化非活化炔烃转化新反应;
  • 提出银对卡宾碳的弱配位活化新思路,发展高亲电银卡宾活化新模式,开拓了一系列银催化配位活化异氰、重氮化合物的新反应;
  • 设计并开发低温易分解的邻三氟甲基苯磺酰腙,解决传统对甲基苯磺酰腙分解温度高、难以应用于温度敏感反应的问题,推动了磺酰腙卡宾化学的研究和应用,尤其是不对称卡宾迁移反应。

宋秋玲 教授(2022年特聘教授)

工作单位:福州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邮箱:qsong@fzu.edu.cn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4-1998,郑州大学,化学系,学士

1998-2001,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硕士

2002-2006,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博士

2007-2011,美国制药公司,研究员/项目主管

2012-2012,华侨大学,副教授

2012-2023,华侨大学,教授

2023-至今,福州大学,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成就:

  • C-B键的构建,为简捷、实用、高效合成有机硼化合物提供新方法、新策略;
  • C-C键的构建,以构筑有机硼化合物为契机,突破有机硼化合物参与的偶联反应的瓶颈,拓展新的偶联模式(包括迁移反应),为有机硼转化注入新的活力、寻找更为宽广的出路;
  • 手性C-H键的构建,发现并发展了一类新型手性四配位硼,通过其活化水分子,产生一种强的布朗斯特酸,成功实现了目前没法完成的2-芳基以及2-大位阻烷基未保护吲哚的还原,为不对称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唐叶峰 教授(2022年特聘教授)

工作单位: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

邮箱:yefengtang@tsinghua.edu.cn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5-1999,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基地班, 本科

1999-2002,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硕士

2003-2006,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博士

2006-2009, 美国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博士后

2010-2012,清华大学医学院和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副教授

2012-2018, 清华大学药学院tenure-track助理教授

2018-至今,清华大学药学院长聘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成就:

  • 天然产物全合成:针对具有重要生物活性、新颖化学结构以及奇特生源途径的天然产物进行全合成研究;
  • 合成方法学研究:开发各类新方法和新反应(尤其是环张力驱动的扩环反应和三氮唑开环化学研究),快速、高效构建天然产物或药物分子优势骨架;
  • 药物化学:设计并合成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神经保护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发现具有应用价值的药物及先导化合物;
  • 化学生物学:发展新型生物正交反应,并将其应用于药物化学以及化学生物学研究。

朱晨 教授(2022年特聘教授)

工作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教授

邮箱: chzhu@sjtu.edu.cn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9-2003,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士学位

2003-2008,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

2008-2009, 日本东京学习院大学 博士后

2009-2013, 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研究中心 博士后

2013-2022,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2-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 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 长聘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成就:

  • 利用自由基参与的远程官能团迁移策略,通过分子内氰基、杂芳基、肟基、炔基等基团的迁移实现了非活化烯烃的双官能化反应;
  • 提出了“对接—迁移”策略,并成功用于烯烃的双官能化反应并大大提高了烯烃的普适性;
  • 通过分子内氢迁移和远端官能团迁移的策略组合,多样性实现了惰性碳氢键的官能化。

雷晓光 教授(2021年特聘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邮箱:xglei@pku.edu.cn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7 -2001,北京大学,学士

2001 -2006,美国波士顿大学,博士

2006-2008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博士后(生物有机化学)

2008-2013    天津大学 药学院     副教授, 教授

2008-2012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化学中心主任

2013-2014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2014-2017    北京大学 化学学院 特聘研究员with tenure ,博士生导师

2014-至今    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高级研究员

2017-至今    北京大学 化学学院 新体制长聘正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成就:

  • 利用化学生物学手段研究与人类重大疾病(如:癌症,感染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相关的生物通路分子作用机制和调控方法;
  • 开展复杂天然产物合成研究,并且运用活性天然产物发现新的生物靶点和阐明新的生物作用机制;
  • 研究复杂天然产物生物合成,揭示新的酶学机制,并且综合运用合成化学与合成生物学手段高效制备天然产物来源的药物分子;

朱守非 教授(2021年特聘教授)

工作单位: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邮箱:sfzhu@nankai.edu.cn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6 -2000,南开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

2000 -2005,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

2005 -2008,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讲师

2008 -2013,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副研究员

2012 -2013,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后,

2013 -至今,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2014-至今,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

主要研究方向/成就:

  • 提出了“手性质子梭”概念,实现了多种富有挑战的不对称质子转移反应,为α-氨基酸等重要手性砌块提供了高效合成方法;
  • 发现了催化卡宾对硼氢键插入新反应,将金属卡宾化学和有机硼化学关联起来,为有机硼的结构多样性合成提供了新的可能;
  • 发展了多种新型铁催化剂和铁催化氢元素化新反应,发现铁催化剂的自旋态在调控氢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邵志会 教授 (2019年特聘教授)

工作单位: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邮箱:zhihui_shao@hotmail.com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1-2004 年,兰州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4/08-2006/03,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 博士后;

2006/04-2007/08,香港理工大学 博士后;

2014/09-2015/03,美国斯坦福大学 高级研究学者

2007/09-至今,云南大学自然资源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成就:

  • 手性伯胺类催化剂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实现了多种手性分子的不对称精准构筑;
  • 金属催化的杂环化合物的发散性合成,通过调控配体或者催化剂的微结构,精准地实现多个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的多样性合成;
  • 邵小组发展的有机合成新方法用于多种天然产物和手性药物及其中间体的高效简洁合成。

赵宝国 教授(2019年特聘教授)

工作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邮箱:zhaobg2006@shnu.edu.cn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2-1996,学士,武汉大学

1999-2002,硕士,南京大学

2003-2006,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2006-2011,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 博士后

2011-至今,上海师范大学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成就:

  • 基于辅酶 Vitamin B6的相关结构,设计出一系列新型的手性吡哆醛/吡哆胺催化体系,并顺利实现了一系列α-酮酸的仿生转氨化反应,成功合成各种重要的手性胺;
  • 受到苏氨酸醛缩酶 (threonine aldolases)促进甘氨酸与醛发生Aldol反应的启发,设计并开发出以手性吡哆醛作为催化剂的仿生羰基催化反应方法学。例如甘氨酸酯的不对称仿生Mannich反应、仿生Aldol反应、Michael加成反应、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以及丙氨酸酯的不对称烷基化反应 ;
  • 基于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合成高活性的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并进行相关生物活性研究。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关注Chem-Station抖音号:79473891841

请登陆TCI试剂官网查看更多内容
https://www.tcichemicals.com/CN/zh/

Related post

  1. TCI年中促─订购有礼活动
  2. 当使用NMR检测出现问题时
  3. 新型冠状病毒是如逃过我们的免疫系统的(1)
  4. 使用材料信息学搜索锂离子电池的有机电极材料
  5. 有機化合物の日本語名称9
  6. 生物化学读书笔记系列(四)水的产生
  7. 美国化学类新兴企业调查结果发表
  8. Column是Open?Flash?还是?

Comment

  1. No comments yet.

  1. No trackbacks ye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Pick UP!

微信

QQ

广告专区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