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介绍

Green Chem.:电催化CO2,胺和N-烯基磺酰胺的三组分反应

本文作者:杉杉

导读

本文主要报道一种绿色环保合成氨基甲酸酯化合物的策略,涉及电催化CO2、胺和N-烯基磺酰胺的三组分串联反应。同时,该反应通过电氧化实现惰性二氧化碳参与三组分反应。此外,药理活性研究表明,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具有更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梁英和广西师范大学唐海涛为共同通讯作者。

Electrochemical-mediated fixation of CO2: three-component synthesis of carbamate compounds from CO2, amines and Nalkenylsulfonamides

Chunlan Song, Kun Liu, Ting-Kai Xiong, Xue-Qi Zhou, Min Zhang, Hai-Tao Tang*, Ying-Ming Panb and Ying Liang*

Green Chem. ASAP DOI: 10.1039/D1GC00949D

正文

二氧化碳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作为有机合成中的碳源,具有成本低且易得等特点。同时,二氧化碳具有高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性以及低反应性,若将其用于反应的底物则具挑战性。目前,通过二氧化碳还原反应可合成一系列具有价值的燃料或化合物,如一氧化碳、甲酸、甲醇、甲烷、乙烯等。同时,在有机合成中,二氧化碳可作为亲电子试剂与碳、氮或氧亲核试剂反应,从而构建新的C-C、C-N或C-O键(Fig. 1)。

氨基甲酸酯是天然产物和药物的重要中间体。通常,在高压条件下CO2和胺形成氨基甲酸酯阴离子,随后在过渡金属催化或光催化下与另一种组分发生偶联反应(Scheme 1a)。最近,Yu等[1]报道了铜催化CO2与吲哚或呋喃的三氟甲基化去芳构化反应(Scheme 1b)。Jiang等[2]也报道了各种氨基甲酸酯化合物的合成,如光催化α-芳基重氮酯、胺和CO2的偶联反应[3]。烯烃的双官能化反应,如烯烃的双胺化反应,可以在产物中引入多个特定的氨基。当使用炔丙基胺或邻氨基苯乙烯作为底物时,很可能发生烯烃的直接双胺化反应。因此,若想将这些底物与二氧化碳直接反应以合成氨基甲酸酯,则具有挑战性。为了实现此类反应,作者设想,是否可通过电化学的方法,使N-烯基磺酰胺在阳极被氧化成亲电子中间体,该中间体可以与氨基甲酸酯阴离子反应,从而合成氨基甲酸酯化合物。

首先,作者以N-(2-乙烯基苯基)甲苯磺酰胺1a、吡咯烷2a和CO2作为模型底物,进行相关反应条件的筛选(Table 1)。反应的最佳条件为:以铂电极为阴极和阳极,NH4I为电解质,电流密度为25 mA cm-2,MeCN为溶剂,可在无隔膜电解槽中-10 °C下反应,即可获得77%收率的目标产物3aa

在获得上述最佳反应条件后,作者开始对底物范围进行了扩展(Scheme 2)。反应结果表明,各种取代的伯胺、仲胺底物,均可顺利反应,获得相应的产物3aa3ak,收率为47-77%。同时,该反应成功地获得了两种氨基酯产物3al3am。此外,N-(2-乙烯基苯基)磺酰胺底物中的磺酰基具有不同取代时,均以高收率获得产物3ba3da。同时,N-(2-乙烯基苯基)磺酰胺底物中芳基取代,不受电子效应的影响,均可获得产物3ea3ja

为了进一步了解反应的机理,作者进行了相关的对照实验(Scheme 3)。首先,将碘和1a于乙腈中反应,形成碘化中间体5(LC-MS检测),再加入吡咯烷2a和通入CO2,从而获得16%收率的3aa。同时,在碘催化下,1a、吡咯烷2a和CO2也可获得19%收率的3aa。其次,当在反应体系中加入氧化剂TBHP,仅检测到微量的产物3aa。这些结果表明,电流和碘对于反应至关重要。

根据上述的实验结果,作者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反应机理(Scheme 4)。NH4I在恒定电流电解条件下充当电解质和催化剂。首先,由于碘化物的促进,底物1可生成碘鎓中间体4,并且碘化物在阳极被氧化为碘分子。其次,碘鎓中间体4经分子内环化反应生成碘代中间体5。随后,碘代中间体5再与氨基甲酸酯阴离子6反应,从而得到最终产物3

此外,作者还对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Table 2)。通过MTT测定法筛选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同时,选择了四个肿瘤细胞系(HeLa,T-24,MGC-803和HepG-2)。研究结果表明,与化合物7和化合物8相比,氨基甲酸酯化合物3am具有相对更好的抗肿瘤活性。

总结

本文主要报道一种基于电催化CO2、胺和N-(2-乙烯基苯基)-磺酰胺的三组分串联反应,可合成一系列氨基甲酸酯化合物。同时,与金属催化策略相比,电催化更具绿色环保性。值得注意的是,NH4I在恒定电流电解条件下同时充当电解质和催化剂。此外,低温的反应条件可抑制胺的竞争性副反应。

参考文献

[1] J.-H. Ye, L. Zhu, S.-S. Yan, M. Miao, X.-C. Zhang, W.-J. Zhou, J. Li, Y. Lan and D.-G. Yu, ACS Catal., 2017, 7, 8324-8330.

[2] (a) L. Wang, C. Qi, R. Cheng, H. Liu, W. Xiong and H. Jiang, Org. Lett., 2019, 21, 7386-7389; (b) W. Xiong, C. Qi, R. Cheng, H. Zhang, L. Wang, D. Yan and H. Jiang, Chem. Commun.2018, 54, 5835-5838.

[3] R. Cheng, C. Qi, L. Wang, W. Xiong, H. Liu and H. Jiang, Green Chem., 2020, 22, 4890-4895.

Related post

  1. Chem. Sci. 以酮作为导向基的区域选择性sp3 C-H氟…
  2. IID572(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克级合成
  3. Angew:张力释放驱动的环氧化与氮杂环丙烷化反应方法学研究
  4. JACS:铜催化串联氢硼化与氢胺化反应
  5. Angew. Chem. Int. Ed. 一个由分子组成的行星…
  6. Angew. Chem., Int. Ed. “南瓜环”内的分子…
  7. 研究论文介绍—合成吖啶酮的一种方法
  8. J. Am. Chem. Soc. 以光催化自由基加成为突破点的…

Comment

  1. No comments yet.

  1. No trackbacks ye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Pick UP!

微信

QQ

广告专区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