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化学家

双金属试剂的协同效应・化学中1+1的神奇—席振峰 教授

时隔一个多月,又到了大家期待已久的化学家专访栏目。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这位化学家,是由上一期的张万斌教授为我们推荐的,来自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席振峰教授。谢谢张老师的推荐,让我能有个“正式”的借口促成我一直以来的愿望,能在席老师百忙的研究工作中打扰他,为我们做这一次期待已久的专访。

说到席老师的研究,我记得那是我研究生入学后听的第一场报告,以我当时的化学水平虽然无法完全理解席老师讲的研究内容,但对他介绍研究组的标志中 Chem-is-try和那把“特别的剪刀”印象很深刻,并且在日后研究生学习中丰富了金属有机化学知识后,逐渐领悟了徽标中这两个特征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尤其是那把“特别的剪刀”也寓意了席老师的研究重点之一,双金属试剂尤其是双锂试剂的研究,1+1>>2的双金属试剂–具有区别于单金属试剂的独特的化学性质,他深入探索研究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协同效应,为化学键的选择性切断和重组、为构建新型物质尤其是一些独特的金属有机化合物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Xi group

图片来自席老师研究组主页

2015年12月7日席老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想对于熟悉他的人来说,一定会觉得这一天让大家等的太久了。虽然离去年年底已经过去好几个月,化学空间在这里还是要道一声晚来的祝贺,祝贺席老师获此殊荣,终于实至名归。

印象中席老师曾经在报告中幽默的谈起他的“北大情缘”,他在日本做研究员(助教)是在“北大”,因为北海道大学在日本也简称北大,而之后回国依然在“北大”,明眼人可能已经发现专访的封面图的背景,是两个“北大”最有代表的景色的拼接(秋天的未名湖畔和银杏大道),最适合今天这一位和“北大”有着不解之缘的化学家,下面就让我带大家一起走近我心中“北大学者”的最佳人选–席振峰教授,去看看他的化学人生和生活哲学吧!

 

您为什么要从事化学研究?

我从事化学研究,是因为化学创造新物质,为其它相关学科提供新知识和物质基础,为人类的健康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还因为化学变化真奇妙!化学元素间无尽的美妙组合产生无穷的意想不到的结构与功能!

 

如果不从事化学,还有什么想做的?为什么?

如果不从事化学研究,我想做的是园艺工作。因为,化学研究和园艺工作的对象都是自然,正如化学元素间无尽的美妙组合产生无穷的意想不到的结构与功能,而园艺工作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

1409059879714_wps_9_Dated_26_08_2014_As_summe

现在在做哪方面的研究?另外,准备在这块如何展开?

现在主要从事双金属有机合成试剂化学研究,发现“协同效应”可以有效地协调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活性与选择性的关系。作为研究计划之一,将尝试利用“协同效应”实现惰性小分子的活化与转化。

 

请告诉我们对您人生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谁?为什么?

我的父亲。他常说:“吃亏人常在”,“与人为善,不占人家的便宜”。其实,我认为,如果每个人都不占人家的便宜,也就没有人吃亏了。

 

如果能和历史上的某一个人共进晚餐的话,您最希望是谁?为什么?

莱纳斯·卡尔·鲍林(Linus Carl Pauling)。因为他既关注化学键的本质,又关注世界的和平与公正。

Linus-Pauling-resize-1

图片来自网络,链接 http://donsurber.blogspot.jp/2015/07/linus-pauling-one-nobel-too-many.html

在您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发生在什么时候,怎么克服的?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到目前为止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发生在我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院长期间(2002年4月至2006年6月)。作为院长,我必须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为化学学院服务。而作为一名一线科研人员,因为本人能力、时间和效率有限,在这期间我组科研工作几乎没有大的进展,实际上也愧对同期的研究生。2007年我聘请张文雄博士与我一起工作。他是活性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和表征的专家。张文雄博士的加入和辛勤工作,很快使我组过去发现的几类很有意义的新反应的活性中间体的结构和反应机理得以明晰,我们研究室的科研工作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研究室大家的“协同效应”再一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您平时喜欢吃什么?(如果是菜肴的话在哪里吃的最好吃?)

面条。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豫东人,喜欢面食的饮食习惯恐怕很难改了。郑州的烩面真的很好吃!

 

自我评价一下自己最大的优点和最头疼的缺点是什么?

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优点。如果一定要说的话,也许是“坚韧”和“愚钝”。而这些也可能同时是我的缺点。

 

如果现在突然您意外得到一周的假期,您会用它来干什么?

和家人一起找个安静、空气清新的地方休息,并对自己将来的科研工作“胡思乱想”。

 

下一次您推荐我们采访谁。(此问题回答仅限中国的化学家以及在海外的华人化学家)

厦门大学化学学院  夏海平教授

 

笔者后记

      请允许我在小编后记中说些自己心里的话,席老师应该是所有化学空间专访的教授中我接触过最多的的化学家,至少四五次,所以对于席老师的化学研究的和生活中的平易近人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据我所知,很多教授对他都有着很高的评价,包括我的两位导师。席老师绝对是我化学人生的又一偶像,此外,他也是我踏上日本留学之路的领路人之一。我在感谢自己的硕士导师魏老师、博士导师西原老师的同时,也谢谢席老师这个“反应触媒”,能将他们通过化学联系起来。2007年9月初也许是他众多学术访问很普通的一次,却成了我人生转折之一,可以说因为那一次报告和短短一两天的学术交流,才有了现在还在日本继续坚持科研并为大家写化学空间的我。

我依然记着当时见席老师和西原老师时,学院安排我带他们去兵马俑参观,想想当时我那没见过世面的样子(汗啊),还有英语口语是头三分钟唬住人的水平,在对西原老师问的一些关于中国的历史、地域和风土人情的问题不完全听得懂或者答不上来,还好席老师能用娴熟的日语给西原老师讲解清楚,从容平和,他之后还会再用简短中文解释给我。这样的记忆,席老师肯定早已经忘了,但对我来说,却成了日后学习日文的动力之一。

这么几年在日本留学,科研经历、知识水平,语言交流,都在一点点进步,只是距席老师(还有侯老师)这样的人生目标还相差好远好远,不过还好我有几十年的时间可以追赶,希望有朝一日能赶上甚至超过他们,至少能通过不懈的坚持为中国化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如果席老师不是院士或者那么多学术头衔,这样心底的话说起来一定更显真切,不过就算是大家觉得什么,也请原谅我的任性,借化学空间这个平台向席老师表达我由衷的谢意!

席老师在北大98年4月建组至今,已经过去18个春秋,化学空间在这里祝席老师组里的研究越来越顺利精彩,也愿席老师桃李满天下!

 

席振峰 教授简历

Zhenfeng XI 1963年4月生,河南虞城人,1979-1983   厦门大学化学系本科,物理化学学士学位,1983-1987  河南化学研究所金斗满研究员课题组研究人员(实研),1987-1989 南京大学和河南化学研究所过渡金属配位化学硕士研究生,1989年6月  获郑州大学配位化学硕士学位,1989-1992  河南化学研究所金斗满研究员课题组研究人员(助研)1993-1996 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Takahashi教授课题组金属有机化学博士生,1996年10 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Sokendai)/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IMS)理学博士学位,1996-1997   日本北海道大学催化研究中心Takahashi教授课题组博士后,1997-1998   日本北海道大学催化研究中心Takahashi教授课题组助手 (Assistant Professor),1998年4月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简称化学学院)副教授,1999年7月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曾任《化学通报》副主编,《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以及Wiley学术期刊Applied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副主编。现任美国化学会学术期刊Organic Letters副主编,同时担任国际学术期刊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Synlett/Synthesis, 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 Chem. Lett., Asian J. Org. Chem., Bulletin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及多个国内学术期刊的编委。

 

获奖经历(年份倒序)

  • 2014 “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等。
  • 2013 ACP Lectureship Award to Korea
  • 2008 ACP Lectureship Award to Japan
  • 2007 the 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
  • 2007 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一等奖
  • 2006 北京大学“正大”奖教金特等奖
  • 2006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2005 中国礼来科学贡献奖
  • 2005 作为学术带头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基金;
  • 2005 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奖人:席振峰、段连运、张新祥、焦书明、李子臣)
  • 2005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奖人:席振峰、段连运、张新祥、焦书明、李子臣)
  • 2004 首届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
  • 2004 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专业委员会-中科合臣“有机合成创造奖”
  • 2004 中国化学会-BASF“青年知识创新奖”
  • 2004 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
  • 2004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二等奖
  • 2003-2004年度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
  • 2000 入选教育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 2000 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 1999 北京大学桐山奖教金特等奖
  • 1999 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相关链接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Related post

  1. 第23回 筑梦化学键的自由切断・自由构建:侯召民 教授
  2. 手性杂环之吲哚化学 —石枫教授
  3. 杂环分子的构筑・药物开发的契机—黄湧教授
  4. 光电介导的自由基化学—林松教授
  5. 光诱导过渡金属的不对称催化・丰富催化反应工具箱 —俞寿云教授
  6. 探索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反应–游书力 教授
  7. 流动技术与有机化学巧妙融合・探索合成自动化的新模式 —吴杰教授
  8. 第149回—“用于气体储存、分离和催化转化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开…

Comment

  1. No comments yet.

  1. No trackbacks ye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Pick UP!

微信

QQ

广告专区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