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化学家

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青蒿常青—张万斌教授

去年十月,随着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公布,青蒿素开始走入了寻常老百姓的视线,说它是中国的“明星分子2015”也丝毫不为过。在那以后“中国首次自然科学诺奖”、“屠呦呦的事迹”还有那些“青蒿素背后的故事”这些科学话题也通过各界媒体平台走入我们茶余饭后的生活。正如屠呦呦教授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演说中讲到的,“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这一位化学家是在青蒿素的人工合成研究上有着突出贡献,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张万斌教授。张教授研究组自2005年开始探索青蒿素的全合成研究,七年磨一剑,2012年,他们在高效人工合成青蒿素领域在世界上首次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该成果入选2012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和2012年上海市十大科技成果。这一方法相比于世界上同期研究青蒿素合成的方法,合成路线短,收率高,且无需光照等特殊化学反应条件,更适合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使得人们今后将不再只依赖传统方法费时费力的从植物中获得青蒿素,从环境、经济等因素考虑,这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科技成果。原谅我没有及时关注国内化学界杰出的研究成果和科学家们,在距离这项科技成果公布日时隔几年,直至青蒿素获诺奖之后近半年的今天,才有了这一篇迟来的化学专访。从专访中得知张教授组的青蒿素放大实验技术,也在今年春节前终于移交企业,接下来就是青蒿素人工合成的产业化,这一好消息背后有着多少研究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汗水,所以在开始专访前,化学空间先祝贺张教授和他的团队取得这样的成绩!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张万斌教授和他的科研人生吧。

 

您为什么要从事化学研究?

在高中时,我的数理化成绩都不错。由于当时学校条件有限,没有机会接触化学实验,总认为化学比较危险,因此打算将来从事与数学和物理有关的工作。不巧(幸亏!)高考时物理考试失误,就报考了化学。我对化学研究感兴趣并立志将来从事化学研究工作是在研究生阶段对化学开始有深入了解之后。

 

如果不从事化学,还有什么想做的?为什么?

可能会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因为就像刚才讲的那样,我高中时数学和物理成绩都不错,尤其对几何很感兴趣,自认为空间想象力很好。

geometry-1023843_960_720

现在在做哪方面的研究?另外,准备在这块如何展开?

在理论研究方面,前些年我的兴趣主要集中于手性配体和催化剂的开发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将这些手性配体和催化剂应用于高效不对称催化反应的开发。在应用研究方面,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打通了青蒿素人工合成的整个产业链,并于春节前顺利向企业移交了公斤级的合成放大试验技术。接下来,我们将积极配合企业尽快实现青蒿素的人工合成产业化。另外,我们也正在致力于开发其它具有中国特色的手性药物高效合成新工艺。

 

请告诉我们对您人生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谁?为什么?

我的母亲。她从小教育我为人要诚实、厚道,做事要有韧性。

 

如果能和历史上的某一个人共进晚餐的话,您最希望是谁?为什么?

爱因斯坦,因为想近距离接触一下近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并通过他的言谈举止,了解一些他思考问题的方法。

 

在您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发生在什么时候,怎么克服的?

在日本留学读博的第一年。当时自己的研究基础差,又不能进行很好的语言沟通,尤其是当时实验室其他学生都在进行表面活性剂和冠醚的研究,导师却让我开辟不对称催化研究新方向,很难向导师和同学进行学习和请教。是母亲的“做事要有韧性”、坚持就是胜利的教导,使我克服了种种困难。

20151203091650936

你平时喜欢吃什么?(如果是菜肴的话在哪里吃的最好吃?)

河南安阳老家的面条。

安阳面

自我评价一下自己最大的优点和最头疼的缺点是什么?

自认为自己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很快地静下心来做事情;最头疼的缺点是不注意饮食。

 

如果现在突然你意外得到一周的假期,你会用它来干什么?

和家属一起去旅游。

 

下一次您推荐我们采访谁。(此问题回答仅限中国的化学家以及在海外的华人化学家)

北京大学席振峰教授

 

笔者后记

     我想很多化学同人们也和小编一样,在去年诺贝尔获奖后才开始深度挖掘青蒿素和它背后的故事,包括在这一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们,这一研究的获奖也让小编特意去回顾了医药史上几次重大影响人类生活的天然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青霉素紫杉醇等等不胜枚举,不管这些化合物最终是否实现了大规模的人工合成,不可否认的是在深入的探索这些化合物的研究中,有机化学尤其是天然产物合成化学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青蒿素也会成为继上述天然化合物之后,又一个会被载入人类史册的分子,用屠呦呦的话说,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但她同时指出,青蒿素药物在治疗疟疾方面已经出现抗药性问题,呼吁医学工作者合力保护药物的有效性。

青蒿素已取得的成就来自于传统中医药上千年和老一辈科学家几十年的探索,成功实现了它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以及抗疟活性阐明;而未来,在青蒿素的结构修饰、构效关系及与生命大分子的作用机理等分子水平级别的抗疟机理研究还正在探索的路上,青蒿素开始面临的抗药性的挑战,它能否延续其在对抗疟疾中创造的奇迹,传承下去,就要靠后继而来的科学家们的继续努力,再度谱写青蒿素的传奇。听张老师说,最近研究证明青蒿素类化合物对红斑狼疮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在国内已获得临床试验批件,同时青蒿素类化合物在治疗癌症方面也有不错的表现。相信这个结构特殊的有机分子对人类的健康事业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感谢像张老师一样坚持不懈从事青蒿素研究的科学家们,青蒿素的人工高效合成让我们对这一造福世界的“中国神药”的未来更有信心,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知道来自中国的Qinghaosu,“青蒿一定常青”!

最后感谢张老师给我们真诚精彩的专访,希望张老师团队的工作越来越精彩!

 

张万斌 教授简历

jsml_1396587874 1964年生于河南

1985年9月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

1988.07-1993.10 华东化工学院专用化学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0年升任讲师)

1993.10-1997.03 日本大阪大学工学研究科应用化学专业 (日本政府奖学金获得者, 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7.04-2001.05 日本大阪大学工学研究科 (日本文部省教官、助理教授)

2001.06-2003.01 日本三菱化学横滨综合研究所 (主任研究员)

2003.02-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市有机化学精品课程负责人)

2013.08-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 特聘教授

兼任 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学会药物化学委员会委员。

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和经信委重大和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与多家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并有多项成果实现工业化。

 

获奖经历(年份倒序)

  • 2014年 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 2013年 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
  • 2013年 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
  • 2012年上海交大凯原十佳教师
  • 2012年 上海市育才奖
  • 2011年 上海交大最受研究生欢迎教师奖
  • 2008-2009年度 “上海交通大学师德标兵”
  • 2006年度 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一等奖和优秀共产党员
  • 2001年度 日本油脂工业会馆奖
  • 1995年 中国专利局“中国专利十年成就展”银奖
  • 1990年及1991年 华东理工大学先进工作者
  • 1988年度 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优秀论文奖

 

相关链接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Related post

  1. 探索天然产物仿生合成・开发不对称催化新方法 —洪然研究员
  2.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化学与教育的融合–房喻教授专访…
  3. 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高效构建桥环体系—李闯创教授
  4. 「Spotlight Research」光响应性锰(III)-s…
  5. 手性杂环之吲哚化学 —石枫教授
  6. 绿色氧化剂(空气中的分子氧)・化学的生命也在这里诞生ー焦宁 教授…
  7. 双金属试剂的协同效应・化学中1+1的神奇—席振峰 教授
  8. 深耕硅基催化合成化学—官能团化手性硅烷的合成与应用 —徐利文教授…

Comment

  1. No comments yet.

  1. No trackbacks ye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Pick UP!

微信

QQ

广告专区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