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化学家

打造不对称催化新星・具有C2对称性的氮氧双功能优势手性催化剂ー冯小明 教授

化学空间的版面有所调整,加上最近研究上的事情也要忙,时隔半个多月,这次为大家介绍的化学专访是由史一安教授为我们推荐的四川大学的冯小明教授,两位教授都是手性催化合成方面非常有代表性的杰出华人化学家,二者在手性化学研究上的独创性可谓各有千秋,相比起史一安教授用天然糖作为手性源开发的的有机催化剂,冯小明教授则侧重于用另一大天然手性源氨基酸作为原料,设计合成一系列具有C2轴对称性的双功能手性配体,其研究组开发的配体从结构上具有很高的辨识度,我想见过的人在看到第二次的时候一定能想起这是冯教授的化学,就像许多有机化学者看到BINAP时自然而然就能想起野依良治教授一样。化学世界的化合物种群千千万万,但若是能发现或者打造一类自己专有的化合物种群,并探索这些分子在结构及功能上的独特,我觉得做这样的化学实在是太酷了。就冯老师开发的这类配体而言,大家很容易从下面的研究图中看到,它绝对算少有的“全能型”不对称催化剂,可以单独使用作为不对称有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配体与过渡金属结合生成具有活性的络合物,能够运用到各类不对称催化反应中。冯教授所开发的人名反应 Roskamp-Feng reaction也成为少数以华人名字命名的人名反应之一,2013年,冯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今天的化学家专访,就让我们走近这位不管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化学界,影响力都可见一斑的手性催化化学家—冯小明教授。

 

以下是冯教授的专访内容:

您为什么要从事化学研究?

因为中学时喜欢化学反应体系颜色的多变和有趣。

 

如果不从事化学,还有什么想做的?为什么?

如果当初没有考取兰州大学化学系,我有可能学习医学,成为一名医生。因为紧随高考志愿兰州大学之后,全是医学院校。

 

现在在做哪方面的研究?另外,准备在这块如何展开?

主要开展新型手性催化剂设计合成及催化不对称反应研究,发展新的催化剂、新反应和新策略,将高效高选择性的方法用于重要分子的合成。如由氨基酸衍生的手性双氮氧-酰胺优势配体,能高效高选择性催化多种类型不对称反应。

基于对催化机理的研究,如何精准控制不对称催化反应,实现手性药物分子的高效合成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未命名

 

如果能和历史上的某一个人共进晚餐的话,您最希望是谁?为什么?

没想过这个问题。

 

您最后一次在实验室做实验是什么时候?合成的是哪个化合物?

应该是2003年,重复实验数据,记不清是哪个化合物了,但时至今日,也会与学生做部分实验。

 

当你搁浅在了一个荒岛上、怎样的书与音乐是必须的?只能说一样。

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更没想过这个问题。

 

下一次您推荐我们采访谁。(此问题回答仅限中国的化学家以及在海外的华人化学家)

兰州大学涂永强院士。

 

笔者后记

冯老师是由之前专访里的史一安老师为我们推荐的,能推荐就是一种认可。在冯老师的简历中,我看到从1998-1999年他在美国博士后研究时的合作教授就是史一安教授,史老师仅比冯老师年长一岁,两个人在化学研究中的成长轨迹不同,不知他们最初在学术上结识是什么样的机缘,虽在简历中只有短短一年的合作,但我知道在日后的研究交流上,二人一定成为彼此学术上的知交。在很多化学讨论贴吧里,我都发现,因为两个人在不对称催化领域的影响力及所做出的贡献,常常被大家联系起来,甚至被比较。很多国外同领域的化学家之间因学术竞争交恶,甚至相互制压的丑闻比比皆是,从学术上看,这两位不对称催化领域界的大师早已走出各自独具特色的研究路,但在人生路上,我觉得他们一定还保持着如师生、兄弟、战友般的情谊,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英雄惜英雄吧。

许多华人化学家在国际化学界颇有建树,在相对起点高的海外学术平台上把华人的化学推向世界,我们要感谢他们,同时,我也非常崇拜和尊敬像冯老师一样在中国本土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学者们,他们在研究的同时也更多的承担着培育中国未来化学人才的社会使命,他们以身试则的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们灌输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和人生方向。看到报道里写的冯老师研究组的墙上贴着“智慧,勤奋,诚信,自信,抓住机遇,走向成功”的组训,更有对自已、对学生“坚定信念,勇于创新,实事求是,强化责任”这样的信条的要求,我想我也会拿它来鞭策自己,希望通过化学空间的平台也能够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微薄的力量,同样作为年轻化学工作者,让我们一起追求有社会价值的人生理想,向大师们看齐!

 

冯小明教授简历

未命名 2 1964年2月7日出生于四川省武胜县,籍贯四川武胜。198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8年在兰州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1988-1993  西南师范大学化学系从事有机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助教和副教授。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6-2000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历任副研究员和研究员,不对称合成联合开放实验室副主任,期间1998-1999 美国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于1999被评聘为博士生导师。2000-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冯教授还担任四川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学科委员,绿色化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获奖经历(年份倒序)

2013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1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荣誉称号基于“新型手性催化剂和高效高选择性的不对称催化新反应”研究入选“2011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研究工作入选中科院2012《科学发展报告》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

2011年获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颁发的“有机合成创造奖”

2010年获药明康德公司颁发的“生命化学奖”二等奖

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学术带头人)

2010年获第六届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五完成人)

2009年获全国优秀教师和四川省模范教师称号

2009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7年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7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2004年入选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2年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

2002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壹等奖(第七完成人)

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1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相关链接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Related post

  1. 氧化偶联−通往高效绿色构筑化学键之路−雷爱文 教授
  2. 第161回——“依靠C-H官能团化和脱芳香族化的天然物合成”Sh…
  3. 挑战传统芳香规则・构筑全新金属芳香杂环—夏海平 教授
  4. 烯烃的高效手性催化・精确打造有机小分子ー 史一安 教授
  5. 通过分子转化创造价值・用创造的分子造福我们的生活ー丁奎岭教授
  6. 深耕硅基催化合成化学—官能团化手性硅烷的合成与应用 —徐利文教授…
  7. 探索不对称催化的新天地―手性阳离子催化 —陈俊丰教授
  8. 卑金属的催化世界・化平凡为神奇ー胡喜乐 教授

Pick UP!

微信

QQ

广告专区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