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部落~~格格

3月8日国际妇女节特辑–中科院化学部的女神级院士

本文作者:石油醚

在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我们将通过对中国科学院化学部8位女院士进行简短介绍的方式,来祝贺全世界的女士们节日快乐,希望她们天天开心。

中国科学院自1949年11月成立以来,为新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化学部作为其中一个学部同样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1949年到2020年,一共有128位院士,其中有8位是女性。分别是:陆婉珍,赵玉芬,沈之荃,任詠华,谢毅,杨秀荣,于吉红,吴骊珠。下面将对这8位女科学家的贡献进行介绍。

陆婉珍

陆婉珍(1924年9月29日—2015年11月17日),分析化学与石油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陆院士长期主持中国原油评价工作,逐步建立了完整的原油评价体系;她还组织汇编了《中国原油评价》。1995年以来致力于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制及应用。

赵玉芬

赵玉芬(1948年12月-),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俄罗斯国际科学院外籍院士、宁波大学新药技术研究院院长。赵院士主要从事生命有机化学、有机磷化学、生命起源、药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她发现了磷酰氨基酸能同时生成核酸及蛋白,又能生成LB-膜及脂质体;提出了磷酰氨基酸是生命进化的最小系统;发现了丝组二肽可以切割RNA及DNA切割机理与生物化学中水解磷酸二酯键一致;发明了合成抗癌药三尖杉酯碱母核的新方法。主要成果有(1)有机磷试剂在合成杂环化合物的应用(2)N-磷酰化氨基酸的新性质(3)磷酰化氨基酸与小肽(4)氨基酸与小肽的FAB-MS研究。代表作有《元素有机化学》、《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磷与生命化学》。

沈之荃

沈之荃(1931年5月27日-),高分子化学家与化学教育家、浙江大学高分子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98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十大女杰”。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沈院士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和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攻过渡金属和稀土络合催化聚合。她研制出了成为中国万吨级顺丁橡胶工厂聚合工艺基础的三元镍系顺丁橡胶;并在创建稀土络合催化聚合和开拓稀土化合物作双烯烃定向聚合催化剂,炔烃聚合催化剂和开环聚合催化剂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任咏华

任咏华(1963年2月-),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香港大学黄乾亨黄乾利基金教授(化学与能源)、化学系讲座教授。她系统地设计和合成了新的无机发光分子材料和化学传感器配合物利用各种桥连配体;设计及合成了多种多核金属簇体系的发光材料;利用炔基在结构上呈刚性及线性排列的优点,设计了新型有机金属铼、铂、铜和银的发光刚性棒材料并以弱金-金成键相互作用作为开关的新概念;设计出可用作分子磷光信号传感器及光电开关的双核金冠硫配合物。

谢毅

谢毅(1967年7月23日-),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谢院士主要从事无机固体化学研究。她建立了溶剂热制备非氧化物材料的方法;提出了多种二元特征结构协同策略;实现了系列复杂结构的功能纳米材料的构筑;提出了利用无机固体中丰富的相变行为及半导体二维超薄结构等新思路来实现电、声输运的同步调制;获得了高效热电材料;发展了无机类石墨烯化学,解决了其超薄结构无法给出精确原子位置的难题;揭示了系列半导体二维超薄结构的精细结构、电子结构与热电、光电基本性能之间的调控规律。

杨秀荣

杨秀荣(1946年4月17日):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院士主要从事电分析化学、生物分子识别及微流控分析方面的研究。她发展了新型微纳结构材料的制备和分析方法及电分析仪器;发现了活细菌的粘附性和成膜生长等特性;发展了制备具有分子和细胞识别功能的微纳结构材料的新方法;开展了双偏振干涉(DPI)方法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对生物分子DNA-小分子相互作用构型变化的实时在线检测;利用双水相体系进行蛋白质组的预分离研究;发展了不需要生物酶的新型电化学电容传感器;研制出实时、在线的分子识别电化学电容分析仪;合作研制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以及远程在线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于吉红

于吉红(1967年1月-):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于院士长期从事分子筛多孔催化材料的定向设计与合成研究。主要学术贡献包括:1. 创立了分子筛结构设计的理论方法 2. 发现了羟基自由基可以加速分子筛水热晶化的机理 3. 发展了分子筛定向合成的方法 4. 开发了系列高效的分子筛催化、分离材料。

 

吴骊珠

吴骊珠(1968年-):有机光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超分子光化学实验室主任。吴院士长期致力于光化学转换的研究。她利用可见光催化提高了光化学反应选择性,实现了若干具有典型意义和重要应用价值的光化学反应;突破了传统脱氢偶联反应必需加入化学计量氧化剂的局限,创建“放氢交叉偶联”新反应,实现了多种惰性键的活化和交叉偶联;模拟自然界光合作用系统I和系统II,开发了高效、稳定、廉价的可见光驱动放氢和放氧催化体系,实现了没有牺牲剂条件下高效稳定的可见光催化全分解水制氢和放氧,将国际上最高产氢催化转换数提升到1600万,取得了可见光催化制氢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以上就是Chem-Station小编介绍了中科院化学学部的8位女科学家们。

 

在这里再次祝所有在化学界工作的女性朋友们,三月八日女神节快乐!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
  2. 百度百科-
  3. 百度百科-赵玉芬
  4. 百度百科-沈之荃
  5. 百度百科-任咏华
  6. 百度百科-谢毅
  7. 百度百科-杨秀荣
  8. 百度百科-于吉红
  9. 百度百科-吴骊珠

Related post

  1. 反应开发要试多少个底物? / On the Topic of S…
  2. 2023年搞笑诺贝尔奖:舔石头的研究获得了化学奖
  3.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4. 润滑油知多少?:润滑油的成分&怎么用润滑油自我介绍
  5. API良好生产工艺的“8个原则”
  6. 化学空间小编寄语
  7. 在细胞中旅行的小分子︱第一篇
  8. 氨基酸,你这么记过吗?

Comment

  1. No comments yet.

  1. No trackbacks ye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Pick UP!

微信

QQ

广告专区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