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化学家

Qi-Lin Zhou 周其林

本文来自日文版,投稿者:

周其林(Qi-Lin Zhou,1957年2月19日–)是中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南开大学教授

经历

  • 1982 兰州大学 毕业
  • 1987 中科院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博士 (Yao-Zeng Huang 教授)
  • 1988-1990 华东理工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博士后研究员 (Zheng-Hua Zhu 教授)
  • 1990-1992 马克斯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 博士后研究员 (Klaus Müllen 教授)
  • 1992-1994 巴塞尔大学 博士后研究员 (Andreas Pfaltz 教授)
  • 1994-1996 德克萨斯三一大学 博士后研究员 (Michael P. Doyle 教授)
  • 1996-1997 华东理工大学 副教授
  • 1997-1999 华东理工大学 教授
  • 1999- 南开大学 教授

获奖经历

  • 1997 Award for Outstanding Young Scientists
  • 1999 Cheung Kong Scholar
  • 2005 Prize for Creation in Organic Synthesis
  • 2006 Yao-Zeng Huang Prize of Organometallics
  • 2007 JSPS Fellowship Award
  • 2007 Prize of Natural Science of Tianjin (1st class)
  • 2008 PKU-Lilly Lectureship
  • 2009 Asian Core Program Lectureship Award
  • 2009 Membership i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2010 Morningside Lectureship
  • 2013 Fellow of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 2014 Scripps-Novartis Lecturer
  • 2014 Prize of Natural Science of Tianjin (1st class)

研究概要

螺环型手性配体的开发
主要成果包括螺旋型手性配体的开发,其中1,1′-螺二茚满为主要骨架,具有刚性C2对称结构。通过使用1,1′-螺二茚满-7,7′-二醇(SPINOL)作为原料,成功地在短时间内合成了超过100个配体,应用范围比较广的配体如下图所示。这些配体中的一些可以再Sigma-Aldrich等实际供应商购买。。

利用手性螺型配体开发的催化不对称反应
利用手性螺环型配体,开发了多种手性氢化,碳-碳键的构筑,碳-杂原子键的构筑等手性催化反应。特别是在碳-杂原子的成键反应中,运用其特殊的配体,实现了多种C-X手性中心的构建,是非常原创性的工作[1]

生理活性物质的不对称合成
用开发出的不对称反应,运用于一些外消旋体的动力学光学分割(DKR: Dynamic Kinetic Resolution)、实现了如生物碱等多种活性物质的手性分割。另外,开发出的反应体系还具有很高的TON和TOF、在scale-up等工业应用上也很值得期待[2]

其他

  • 南京的农村出身,第一次高考报的物理学,失败后,第二年选择了化学这门学科,进入大学深造
  • 2013年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 据说对论文数据的重现性要求很高,在文章投稿前,必做重现性实验。
  • 周教授认为优秀的学生得具备「很强的交流能力、活跃的创造能力,并且很努力」。

相关文献

  1.  Zhu, S.-F.; Zhou, Q.-L. Acc. Chem. Res. 2012,45, 1365. DOI: 10.1021/ar300051u
  2. Yan, P.-C.; Zhu, G.-L.; Xie, J.-H.; Zhang, X.-D.; Zhou, Q.-L.; Li, Y.-Q.; Shen, W.-H.; Che, D.-Q. Org. Process Res. Dev. 2013,17, 307. DOI: 10.1021/op3003147
  3. Huang, K.-L.; Guo, C.; Cheng, L.-J.; Xie, L.-G.; Zhou, Q.-L.; Xu, X.-H.; Zhu, S.-F. Adv. Synth. Catal. 2013, 355, 2833. DOI: 10.1002/adsc.201300452
  4. Guo, C.; Sun, D.-W.; Yang, S.; Mao, S.-J.; Xu, X.-H.; Zhu, S.-F.; Zhou, Q.-L. J. Am. Chem. Soc. 2015, 137, 90. DOI: 10.1021/ja511422q

相关链接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Related post

  1. Daniel J Weix
  2. 费尔·S·巴伦 Phil S·Baran
  3. 小岛 谅介
  4. Andreas Pfaltz
  5. 格哈德·埃特尔 Gerhard Ertl
  6. Neil K. Garg
  7. 下村 脩 Osamu Shimomura
  8. 世界青年化学家 Ryan A Shenvi

Comment

  1. No comments yet.

  1. No trackbacks ye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Pick UP!

微信

QQ

广告专区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