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专题

在美国读研究生是什么体验?

本文来自Chem-Station日文版,翻译作者Suming

每当我被问到美国的大学和日本的大学有什么不同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上课时的艰辛。这次,我想把我在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上课的体验具体地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由于所学学科和所在大学的不同,所以具体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本文仅作一个例子供大家参考。

1.第1年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的一年

在美国读博士课程,从入学到毕业一般需要5年时间(普遍是5~7年时间),其中,第一年的课程尤为花费时间和精力(图1)。我所就读的研究生院的化学系,要求在第二年的Canidacy考试之前,至少要5个科目均取得B以上的成绩才行。其中,所选取的学科不局限于科学和工学,也可以选择其他的专业科目,这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来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了。

课程安排的比较多的时候,一周要上2次课、每节课90分钟。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只要每个季节学一到两门课,就可以轻松达到Canidacy考试的要求。一开始我还天真的认为“只要每个学期学习1-2个科目就好了,倒是出乎意料地轻松嘛.”但是事实上并不轻松,每节课下课后都会有很多作业,你必须要拼命的去完成它。因为要同时兼顾助教的工作和自己的研究,所以在第1年里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到深夜一点早已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图1博士课程的大体流程

2.关于选择课程的帮助

可选修科目的一览表,每个学期都会在学校网站上公布。入学后,虽然不知道要选哪个课程比较好,但是好在有机会可以寻求到教授的帮助和学长学姐们的建议,所以也就没那么担心了。首先,在第一学期,有一个关于该学科教授研究的访谈,可以让我们得到学科里都有哪些课程的建议。另外,还有一个名为Big-Sib/Little-Sib的辅导计划,保证每个一年级学生都会分配一名高年级学生帮助他们前提的学习生活,这样我们能够轻松地咨询到关于大学生活(包括学习上)的各种问题了。

 

3.上课的形式

我选取的课程是“生物分子的反应速度论”、“NMR的结构分析”、“高分子化学”、“结构生物学”“生物宏观分子的生化学”五门课程。每门课都是5~20人左右的小班制教学,由一名教授和四名助教负责上课。上课的形式和日本的大学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变化,都是教授用幻灯片、黑板来讲课,学生则在下面做一些简单的笔记,然后偶尔也会提一些问题。

至于讲课的内容上,教授会把基础理论与实际研究中的事例放在一起进行说明,并且在实践性知识教学的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比如,在讲反应速度论的时候,对于两个分子的键解离公式推导对应的理论知识,用了一篇阐明某种蛋白质与其受体之间相互作用情况的论文(PNAS 2009,106,1754)来进行讲解,这样在将FRET数据应用于理论的时侯,我们也完整的学习和解读了整个理论过程。另外,课程中经常能学习到Pymol或MATLAB等一些研究常用的软件,非常实用。

图2. 高分子化学课上课的场景

 

4.作业和TA的office hour

我认为,美国的大学和日本的大学最大的差异,就是作业很多,每周或隔一周就会布置新的作业,并且作业的评定成绩大概占到了最终总成绩评价的30~70%左右。下面是一篇关于结构生物学作业的例子(图3)。像这样的大问题有6个,每个问题下面还要再出a–c等四个小问题。所出的问题,既需要是在论文中有明确表示的内容,还需要是必须进行深入阅读数据和理论后才能回答的问题。当然,其中也有像是“你认为这篇论文值得刊登在Science杂志上吗?请结合自己的理由回答”这样叙述自己意见的问题.正因如此,每次布置作业的前提都是要仔细阅读论文,所以相当的耗费精力。

图3.一个作业的小例子

 

虽说作业很辛苦,但好在TA体制也很完善。会在截止日期之前的几天,可以预约教授的office hour,针对不明白的问题个别答疑。助教的内容通常是从事和自己的专业相近的研究领域,而作为出题人,还要给出各种各样的细节提示。当然,作业并不是非要一个人独自完成,而是推荐我们能够和其他同学们一起来合作完成。所以,如果这一周有作业的话,我们通常会和同学们聚在一起,大家一边讨论问题一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据说这么做的目的,也是大学校方出于教育的考虑,有为了能让学生们在实际的研究中掌握重要的“合作能力”的意图在其中。

作业也由助教来进行评分,并和制作的标准答案一起上交。这样可以确定哪些是自己的薄弱点,以便更好的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也有在上课的时候大家一边发表自己的答案一边互相问答的,这样就可以学习到其他同学的答案,对自己也很有参考价值。

 

5.成绩评定

关于成绩如何评定,都已经写在上课第一天的讲义概要上了,其中期末考试占35%,期中考试占30%,日常作业占30%,上课的发言占5%,这样把要求直接明了的写出来,就可以对照自己批改后的作业和考试的分数,来确定自己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

一开始我还单纯的以为“做到这种程度的话,就可以得到B以上的成绩了吧”,但是实际上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虽然已经在助教的工作和其他课程之间保持了平衡,但还是有些地方做的不完美,虽然作业也提交了、考试也通过了,但是有个科目最后还是取得了B-的评定。因为成绩为B-,所以达不到“最少5门科目均取得B以上的成绩”的要求,所以必须要再选取一科其他的课来作为补充,但是接下来,马上就要开始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研究,要是还要再多上这么一门课,会让我感到很有压力。

不过,在美国,恰当、及时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我想着试试看有没有可以商量把成绩提高到B的余地,然后就和负责上课的教授商量了一下,教授说:“期末成绩不太好啊……”,不过虽然教授嘴上这么说,但是最后还是通过提交追加报告的方法把成绩提高到了B。

 

6.讲义资料均可以在网站上下载

另外一件让我感到很方便的事情就是:每一门课程都设有各自的网页。上课时教授用的幻灯片、作业和答案都会上传到这些网页上,这样即使漏掉了一节课没能去上课,也可以在网页上找到自学所必要的资料。或许你会担心:“如果资料全部都可以下载到的话,就不会有学生去上课了吧”,但实际上,几乎很少有人不去上课。因为只有在手里有教学资料的同时去认真听教授讲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的情况下学习,理解才是最深刻的,所以去实际听课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另外,因为是小班教学,大家也都会担心缺课的话会被教授和助教们轻易察觉到。

图4.授课网站的情况

7.结语

虽然我之前说过美国的课程很难,但其实在专业性的难易度上和日本没有什么太大差别,不同的主要是语言上的障碍。这就导致了,阅读描述问题较多的生物系课程可能比以理论为中心的化学系课程的作业还要难。所以,不用担心因为上课太难而不能学到知识。而且,虽说作业有很多,但都并不是那种“填鸭式教育”的枯燥习题,而是一些可以让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深思熟虑思考的问题,再加上平时和同学们的讨论,真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8.一些关于美国教育的感受

最后,从教育制度的观点出发,来总结一下感觉很不错的地方。

  • 通过作业、期中、期末考试所建立的课程内容
  • 通过助教、office hour使课后辅导体制较完善
  • 采用小班制教学,保证了教授可以从容的和大家交流的容易度
  • 通过实践来教授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
  • 根据学生需求量身定制的评估方法

特别是通过作业和考试的形式综合来评估学生的方法,我认为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机动性。

为了完成这么多的工作,教学资源显得非常紧张,所以学生助教扮演着很多角色,如准备作业和考试,评分,Office hour以及通过电子邮件接收相关的问题等等。不过助教不管怎么说本质上还是个学生,所以自己本身的研究和上课的任务也不算轻松,但是因为大家觉得有“通过“教学”的过程自己也能更加深入的学习”的好处,还有以下的“不得不做助教的理由”等等的原因,所以大家基本上都在做助教的工作

  • 学费和生活费都由大学和教授承担的,所以这让大家感觉有责任去做一些回报他们的事情。
  • 学期末要实施助教评价的问卷调查,并且要面向全校公开。
  • 来听课的学生一般都是自己认识的人,所以有一定要好好教的压力在驱使自己。
  • 根据对自己未来规划的不同,教学经验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那些以Accademia为目标的学生)来说。

至于问卷调查,它主要是对教授有一定的影响,不仅要面向全校公开,而且还涉及晋升等方面的评估。但是,总体上,在教别人和被别人教的这种学习环境中学习,我觉得正是一种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正确的教育制度.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Related post

  1. 化学专业美国留学(四)——立志篇/留学的种类
  2. 日本的实验室管理(一)
  3. 要出国读研吗?(四)~考试选拔篇~
  4. 美国留学记:当TA的那些事儿
  5. 日本留学经历分享–Final presentatio…
  6. 日本实验室的管理(二)
  7. 申请日韩留学之我见(一)
  8. 申请日韩留学之我见(二)

Comment

  1. No comments yet.

  1. No trackbacks ye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Pick UP!

微信

QQ

广告专区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