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化学家

探索绿色合成新工艺 —罗德平教授

本文作者:石油醚

绿色化学是当今国际化学领域研究的前沿,是从源头上阻止污染、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绿色合成的目标是实现“理想的合成”,理想的合成是指用简单的、安全的、环境友好的、资源有效的操作,快速、定量地把价廉、易得的起始原料转化为天然的或设计的目标分子。近些年来,有机化学家一直在追求完美的绿色工艺,尤其是在水相中的反应,希望能够从生命体内的反应找到灵感,寻找出比生命体内的更高效、更干净、更有用的化学反应。本期我们的专访嘉宾罗德平教授就是其中之一,罗教授在绿色化学、不对称有机合成反应、生物质分子的有机转化、有机合成化学新反应、新概念的研究、具有生物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和药物的全合成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很荣幸可以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罗德平教授,带我们走进“探索绿色合成新工艺”的奇妙感悟。

以下是罗德平教授的专访内容:

1.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选择了化学(科学)研究?

我之所以选择有机化学研究主要是在日本上学时候,我的导师能够把有机化学讲的非常简单,很容易学习;另外我发现有机化学在药物和材料合成领域很有用,对社会发展发挥了很大的贡献。

2.如果不从事化学(科学),还有什么想做的?为什么?

如果不学化学的话,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商人或者政治家,我觉得这也可以很好地改变社会。

3.现在在做哪方面的研究?另外,准备在这块如何展开?

我们现在的研究主要是追求完美的绿色工艺,尤其是在水相中的反应,希望能够从生命体内的反应找到灵感,寻找出比生命体内的更高效、更干净、更有用,甚至一些实现不了的反应,期待建立一个完全绿色工艺的toolbox,用于蛋白质修饰以及生物药合成等方面。

4。请告诉我们对您人生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谁?为什么?

我的母亲,她教会我怎样做人,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以及遇到困难不要放弃的精神。

5.如果能和历史上的某一个人共进晚餐的话,您最希望是谁?为什么

最希望共进晚餐的是Woodward,我很想问他在那个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分子结构都很难确定,也没有逆合成概念的年代,除了用生物合成路线,从哪里找到的灵感,实现了那些结构非常复杂的天然产物合成。

6.在您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发生在什么时候,怎么克服的?

我的人生中最艰难的时间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我刚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到新加坡开展工作,那时候我有点理想化,以为有核磁和学生就可以做研究了,但现实比我想象的要难很多,那个时候的新加坡实验条件很差,通风橱也没有,买药品要几个月后才能到,在那个没有人真正做研究的环境下,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开展独立研究,还要和国外的一些大学教授去竞争,是非常困难的。当时的压力还是挺大的,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主要请教了其它国家的一些老教授,那个时候新加坡还没有,征求了他们的意见,这里我也非常感谢他们给了我很多的支持和帮助。

7.您平时喜欢吃什么?(如果是菜肴的话在哪里吃的最好吃?)

最喜欢吃的是川菜和日本餐,感觉还是成都的川菜最好吃,东京的日本菜最地道。

8. 自我评价一下自己最大的优点和最头疼的缺点是什么?

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做研究胆量比较大,敢于挑战冒险的课题,还可以同时做很多个课题;最头疼的缺点就是有时候我的想法有点理想化了,周围的人不一定同意或跟得上我的想法。

9.如果现在突然您意外得到一周的假期,您会用它来干什么?

平时工作以外最喜欢的事情是找个安静的地方看看YouTube,好好想一想课题,有时候也看看足球比赛。

10.就您目前对您领域的了解,还有哪些瓶颈没有解决,希望您可以提出瓶颈的问题?

目前还有很多瓶颈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个是利用完全绿色的工艺来实现天然产物的高效合成,例如在水相中通过一锅多步反应合成复杂分子,没有用到有毒的药品、有机溶剂,也没有废物排放等;在体内环境中,尤其在细胞里,实现高效的有机合成反应;另外是在蛋白质多肽里面的问题,比如水相中多肽蛋白质的修饰、以及如何直接通过CO2捕集来合成多肽和蛋白质。

11.在您领域目前最大的突破或者能在未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是?

真正绿色的化学工艺,尤其是水相中无催化剂的绿色合成反应。

12.下一次您推荐我们采访谁。(此问题回答仅限中国的化学家以及在海外的华人化学家)。

南洋理工我的同事刘学伟,他在糖化学领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

笔者后记

非常感谢罗老师给我们提供专访,让我们能有机会更深入了解他,也希望日后化学空间能和罗老师有更多研究上的交流,衷心祝福罗老师在绿色合成和新工艺等方面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罗德平教授简历

教育背景

1983–1987 东京工业大学,化工系,荣誉学士 (Professor Takeshi Nakai)

1987–1989 东京工业大学,化工系,硕士 (Professor Takeshi Nakai and Koichi Mikami)

1989–1994 哈佛大学,化学系,博士 (Professor E. J. Corey)

1989–1990 哈佛大学推广学院,助教

1990–1991 哈佛大学,助教

1994–1999 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讲师,高级讲师(助理教授)

1999–2004 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2004–2005 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教授

2002–2003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医学院,客座教授

2005–2005 日本筑波大学,兼职教授

2011–2012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主管科研与研究生工作)

2008–2011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 (主管科研)

2005–2008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创建系主任

2002– 中国苏州大学,兼职教授

20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千人计划”特聘教授

2005–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数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化学系,终身教授

2016– 南京工业大学先进化学制造研究院,创建院长、名誉院长

2021– 河南工业大学前沿交叉科学与技术学院,创建院长

荣誉及获奖经历

2019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Distinguished University Professor

2018 新加坡科学院院士

2018 新加坡总统科学奖(个人)

2017 Yoshida prize(日本)

2021至今 Green Synthesis & Catalysis副主编

2017至今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副主编

2004 至今 Asian Journal Organic Chemistry副主编以及Chem. Commun.;    Synlett.; Synthesis; ChemCatChem; Heterocycles等多个国际期        刊编委或顾问。

2014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研究员

2010 中国中组部千人计划获得者

2010 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

2010 GSK-SNIC有机化学奖

2010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数理学院优秀教学奖

2009-2015 亚洲核心计划讲座奖(7次,日本、中国、马来西亚等)

2007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与创新奖奖(个人)。

2004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优秀奖(个人)。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Related post

  1. 探索多肽绿色合成•开发新型多肽缩合剂 —赵军锋教授
  2. 第149回—“用于气体储存、分离和催化转化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开…
  3. 计算化学与有机合成的融合・探寻新反应构建环状化合物—余志祥教授专…
  4. 挑战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构筑复杂天然分子—李昂教授
  5. 深耕硅基催化合成化学—官能团化手性硅烷的合成与应用 —徐利文教授…
  6. 手性杂环之吲哚化学 —石枫教授
  7. 药物递送剂及器件的研发・探索癌症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顾臻教授
  8. 林松( Song Lin)

Comment

  1. No comments yet.

  1. No trackbacks ye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Pick UP!

微信

QQ

广告专区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