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部落~~格格

链霉素:抗击黑白瘟疫的战士(上)

导读: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瘟疫如影随形,时不时爆发,扰乱甚至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历史上曾出现多次瘟疫,例如天花、疟疾、霍乱等,瘟疫肆虐除了造成人或动物死亡,更严重时则会摧毁城市、政治、国家,瓦解文明。中世纪的欧洲多灾多难,伴随着饥荒、瘟疫和战争,欧洲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乃至整个文明面临着巨大浩劫。

一、中世纪的夺命幽灵

当今世界的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空前繁荣,当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中世纪,战争烽火连天,频发的自然灾害也导致连年饥荒,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此外,恶劣的卫生情况和密集的城市人口逐渐成为疾病的“温床”。14世纪40年代,一场罕见的疾病被扩散到欧洲,患者的皮肤因皮下出血呈现黑色,临终时则会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和缺氧,导致皮肤的颜色更加深沉,“黑色瘟疫”名副其实。

图 1 描绘中世纪欧洲“黑色瘟疫”的绘画

然而,当时落后的医疗条件使得人们对这种疾病一无所知,进而产生了各种牵强附会甚至迷信的说法,诸如上帝的惩罚、犹太人投毒、地震释放出地下毒气等等荒诞的说法不绝于耳,此外治疗方法在如今看来也是极其“魔幻”的,例如放血疗法和服用黏土催吐不但没能挽救患者反而因失血过多和消化道出血症状加速了患者死亡。仅从1348年至1353年期间,欧洲死亡约2500万人,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此后近300年时间里,这种杀人无数的疾病仍不断造访欧洲和亚洲,威胁着那些劫后余生的人们。

二、夺命幽灵的元凶——鼠疫杆菌

事实上,中世纪的时候“黑死病”这一称谓并不为人所用,它更多是被称为“大瘟疫”、“大死亡”或“世界瘟疫”,直到16世纪才由编年史作者首次提出并逐渐被人使用。19世纪末香港爆发鼠疫,国际性的鼠疫研究深入开展。1895年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的细菌学家亚历山大·耶尔森(Alexander Yersin)从病人淋巴结中分离出鼠疫病原体——鼠疫杆菌,并推断这种细菌很可能就是引发黑死病的元凶。

此外,另一组研究队伍也发现捡拾死鼠后的人会很快染上黑死病,解剖死鼠后他们发现了大量耶尔森报道的杆菌,为纪念耶尔森对发现鼠疫杆菌做出的巨大贡献,鼠疫杆菌的正式学名即为Yersinia pestis(耶尔森氏菌)。尽管近些年有研究质疑鼠疫杆菌正是引发中世纪黑死病的元凶,但目前主流科学界仍比较认可“鼠疫说”,后续研究也基于此展开。

图 2 亚历山大·耶尔森和鼠疫杆菌的放大图

三、鼠疫的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

目前医学界和科学界对黑死病的定义是以携带鼠疫杆菌的老鼠和跳蚤为传播媒介、传播速度极快的传染性鼠疫。有趣的是,尽管鼠疫是人畜共患病,但传播媒介并非老鼠本身而是毫不起眼的跳蚤,啮齿类动物对鼠疫杆菌大多具有免疫力,寄生在它们身上的跳蚤则不然,跳蚤吸血进行跨物种传播的同时自己也会死于鼠疫。

感染鼠疫的典型症状有突然发烧、寒战、头痛和身体疼痛、虚弱、恶心和呕吐。根据感染途径不同,鼠疫主要分为腺型和肺型。腺鼠疫更为常见,感染者会出现淋巴结疼痛和发炎,但人际传播较为罕见,主要经被感染的跳蚤叮咬引发;肺鼠疫更为严重,可由腺鼠疫发展而来,潜伏期短并且传染性强,幸运的是肺鼠疫若及时发现治愈率很高。

图 3 描绘鼠疫的漫画

为避免感染鼠疫,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最重要是避免被跳蚤叮咬,以及避免直接接触患者,更不要暴露于鼠疫流行地区;鼠疫流行区,需清除所有可能带菌的鼠类或跳蚤,来自疫区的轮船或港区仓库须进行严格的防鼠、灭鼠及灭蚤。

四、鼠疫的治疗

鼠疫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人类已知的历史中,鼠疫至少出现过三次大爆发:查士丁尼大瘟疫(541-542年)、中世纪欧洲黑死病和19世纪末以广州和香港为中心的鼠疫大流行。据记载,鼠疫这一古老的瘟疫早在东汉末年就曾爆发过并造成汉帝国三分之二的人口死亡。时至今日,鼠疫并未完全被人类消灭,去年我国还出现鼠疫病例相关报道。

图 4 国内媒体关于鼠疫病例的报道

值得庆幸的是,在与瘟疫斗争的过程中,人类不断成长壮大。随着现代医学的兴起和发展,人类抵御瘟疫的能力大大增强。在抗生素被发现以前,中世纪的人们用尽一切稀奇古怪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抗菌素是治疗鼠疫的有效药物,如及早治疗多可治愈,这些抗生素主要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霉素、氟喹诺酮和氯霉素等。

图 5 治疗鼠疫的常用药物

五、结束语

1666年,黑死病就像当初悄然无声地到来一样突然消失,至于消失原因则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当年伦敦那场大火烧死了“罪恶元凶”,也有人说是季节轮换使瘟疫停止。可真实原因应当归功于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的改善,尤其是人们查清了致病菌、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并采取了相应的隔离措施。如今,以链霉素为代表的抗菌素成为人们对抗鼠疫的强大武器,可链霉素的故事却要从另一场严重的欧洲瘟疫讲起。

黑死病打破了欧洲人口僵局,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和技术的改进。然而,工业革命后,欧洲工厂工人大量集中,另一场惨重的传染病爆发了:患者身体重度消瘦、营养不良、肤色惨白,因而被形象地称为“白色瘟疫”。它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患病后基本无药可救,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它的恐惧甚至超过了曾经肆虐的鼠疫······(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 [1] 史韦. 疾病史上第一“杀手”黑死病[J]. 青年博览, 2009 (15): 40-41.
  • [2] 王震元. 缉拿“黑死病”元凶[J]. 科学24小时, 2014 (11): 20-23.
  • [3] 张绪山. 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及其对社会的影响[J].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 (2): 54-60.
  • [4] 维基百科:鼠疫
  • [5] 世界卫生组织:鼠疫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Related post

  1. 【第一期】 纳米反应器
  2. Fukuyama-Yokoshima group meeting…
  3. Louis E. Brus
  4. 躲避Dead End「全合成・教你摆脱绝境的一手」⑨ 解答篇
  5. 有机光化学系列(三)能量转移
  6. 生化分析的重要工具—磁珠
  7. Nature Chemistry 评论:更难、更快、更好!化学家…
  8. 5-羟色氨酸选择性生物偶联反应

Comment

  1. No comments yet.

  1. No trackbacks ye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Pick UP!

微信

QQ

广告专区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