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化学空间的朋友,春节过完了吧,实验室的大家都陆陆续续返程学校了吧。今年,是小编的回归之年,六年在外留学,终于可以和家人在一起过个团圆年,以为能早早和家人过上一个放松舒心的假期,可是作为一个高校“青椒”新人,过年前并没有想象中轻松,旅游、逛街、约饭、追剧,哈哈这些都是梦里才有的,想课题、写基金、打理化学空间的事情才是我的寒假主题。好在,寒假比平时能有相对完整的时间,我可以静下心来做一些创造性的劳动。所以这一次,我有精力去做一次特别的专访,这也完成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以另一种方式感谢这位决定我化学人生的老师—陕西师范大学前校长,化学化工学院应用表面与胶体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房喻教授。
常看我们网站的朋友们都知道,化学家专访里有个问题“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选择化学研究”,这个问题我问过所有接受我们专访的化学家们,也收到了N多种答案,N多种化学人生。其实我常想,如果二三十年后的一天,有人问我,我一定会和他分享一下我的故事:
从小在陕师大家属院成长的我,听过太多关于房老师的“传说”。他三十多岁从师大走出国门深造,那时候我还上小学,后来他回国了又继续回师大做贡献,等我报考大学时,他已经是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院长了(现化学化工学院和材料学院的前身),父母让我学化学就是知道师大化学学科在学校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发展前景。我上大学前真没有想过自己将来会学化学,当时完全是被我爸逼着写的志愿。小时候因为小病小灾经常出入医院,所以很想将来学医;上高中时生物成绩几乎每次是班上最高分,可那年高考失利,上师大是最稳妥的选择,那学不了医去师大生科院也不错。可拗不过我爸,他非要给我报化学,理由是“以后找工作去中学当老师的话,一个学校才有几个生物老师……数学物理专业嘛,好找工作,但是女孩子,学数学物理,到后面太难,想深造不容易,还是化学好!”我妈的理由更简单:“就选化学,你看房老师就在化学系,师大好多人都说化学专业发展好。”在让我选择化学专业这个人生大事上,爸妈的意见前所未有的一致,曾经对化学无感的我就这样学了化学,而这些,在当时懵懵懂懂,没什么决断权的时期,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房老师的影响。
学化学的这些年,逐渐验证了父母当时的那些话。在师大的几年,化学学科乃至整个师大的发展都越来越好,也正好在我上大二的那一年,房老师升任学校的校长。60周年校庆之际,师大升为211重点建设学校,他在任的十年间,我也明显看到学校的大力发展和变化。我敬佩房老师的人品,学术造诣。记得那些年上学时,过年我妈总让我去拜访房老师,借着拜年的机会让他给我“上上课”。每次阿姨(房老师爱人)开门都说:“人可以进来,东西一定要放在外面,走的时候带走。”这好像已经成了房老师家里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所以我每次都是“免费”听课。房老师每次都很热情的和我这个晚辈聊天,那时候听房老师一席话,我都有很多收获,不同话题他都能深入浅出讲给我这个小辈。比如跟我解释上游学科和下游学科,让我明白化学在学科中的地位。他多次谈话中提醒我要重视英语,这也让我在本科阶段早早加强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只是四六级考试,在会话写作上我都愿意去花功夫。在研究生毕业时,我的英语运用能力在同学中已经属于好的,不得不说,外语是我出国留学的第一块敲门砖,也是我在日本时研究学习的有力工具。正是英语基础好,后来才有精力和信心去学习日语,也才会有了现在的化学空间。
房老师对时间的安排运用,直到现在,我都很佩服。熟悉他的人都说他在多种工作任务间,绝对能做到“无缝切换”。还有很多人说,见过这么多做领导的教授,他是少有的学术行政两不误的人。我们三位同学2010年从师大毕业,申请留学冈山大学时,需要让几位学院的教授给写推荐信。房老师是几位教授中日程最忙的,因为他是校长,但是他的推荐信却是最早完成的。再说到这次专访,也是在房老师百忙工作中完成的。和之前化学家专访不同的是,这次我们采取面对面交流的方式。约好下午五点去他办公室面谈,我到的时候,刚好赶上他们课题组放假前最后一次组会。我听到屋子里学生还在汇报工作,房老师不时提问,我不忍心打断大家科研讨论的思绪,趁机在外面“偷听”。可以感受到研究室的科研氛围很足,学生们也不怕老师,气氛很活跃。房老师在跟学生讨论实验时,想用“鸳鸯火锅”作比喻,但错说成了“阴阳火锅”,引得大家一片大笑和模仿。我不好意思敲门进去,担心破坏这样头脑风暴式的科学讨论,就在楼道看看重点实验室的宣传栏什么的。而房老师想到我可能已经到了,没见我敲门进去,便让学生出来请我进去加入了他们的组会,一进门说:“干嘛在外面,你这傻丫头,可以敲门的嘛,我们没有那么多客套和规矩的。”但对我来说,这样的机会刚好让我感受了一下房老师真实的日常科研生活。
组会最后一个是一位派去清华短期学习的学生的工作汇报,所以时间比较久,我就这样加入了大家的这一次组会,可以感受到房老师组里的学生有很多锻炼的机会,很多机会大家也都全力的去争取,非常积极向上的一个实验室。在组会末尾,房老师给大家说了一下假期和下学期的任务,每个学生都是在肯定和鼓励中收到一份新的任务挑战。在组会最后,他也叮嘱年前最后离开的学生注意实验室安全和离开时的收尾工作。这让我想起了在今年十一月西北地区的新教师培训期间,各高校新教师代表有幸参观了房老师的研究室。房老师研究组属于物理化学专业,当看到了实验室通风橱里很多熟悉的实验器具,尤其是双排管和硅胶柱时,作为学有机化学的我很惊讶,实验室竟然有很多人都会做合成。不过不同的是,研究室的卫生状态真的让人感觉不到有机合成实验室的“脏、乱、味儿”。我问实验室的学生是如何保持的,学生说房老师在这些细节方面对实验室有很高的要求。久而久之,实验室大家都养成了维护实验室干净整洁的好习惯。既然说到实验室,就正好来说说房老师的研究,这是我在实验室外面宣传栏拍到的照片:
之所以前面说到研究室有很多做合成的,因为合成出的发光分子是房老师组基础研究、应用、产业转化不可缺少的角色。相比起做合成的人侧重于打造分子、对合成方法的研究,我觉得房老师的团队更注重分子的组装、成膜、器件分析等物理化学性质及应用研究。我不是这方面的内行,说一说那些共轭的有机荧光分子怎么合成还行,但不敢班门弄斧来点评拿到分子之后的表征或研究应用的意义。
说到房老师的代表性研究,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曾在报告中给我们介绍过他团队的研究成果,就是科技部“863计划”和教育部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高性能便携式可组网隐藏爆炸物气象探测仪。这一研究成果“SRED爆炸物探测仪”已经作为一种新型防爆利器于2016年10月赠送给西安市长安区的警方投入使用。(腾讯新闻)在参观实验室时我有幸一睹为快,还拍下了它的全貌。
这个保险箱大小的盒子里的防爆检测器,相比起国外的同类产品,性能更精确灵敏,价格还更合理。记着房老师在报告中曾给我们分享过他的一些经历和感受,他说到有一次他爱人在网上买了一台小风扇,一个非常精致的风扇不到一百元,房老师几乎不相信,也很不理解从原材料-生产-运输这么多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竟然才卖一百块。而反观,国外进口的防爆检测器这样的高精尖产品,一台的售价就要达到人民币三四十万,为什么?因为它的科技附加值很高。我们国人如果没有这样的技术,不得已就得花高价钱去买国外的产品。我们消耗了太多能源资源,并伴随着不可逆的环境污染,用风扇这样的低科技附加值的中国制造换别人价格高昂的设备仪器。我当时听报告的时候确实很有触动,因为常年在日本留学,确实感受到很多时候,国人更相信日本制造的电器、相机、手表、还有仪器等等各种高精尖商品。甚至回国了也时常听到同事们说,“你知道日本的xxx么,咱们国内没有,你从日本回来的,可不可以帮忙打听一下……”每到这时候,我就会觉得我们现在的科研,在外国人眼中每年高产的文章,国家也大力投资在科研方面,看似前景很明朗,但在真正解决科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上,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组会结束后,房老师一刻都没停,我们俩就化学专访的正题开始聊天。这么些年在国外上学,很少有机会再听他大师一般的讲话,这一次,给我弥补了多年的遗憾,又好像回到了学生时代,终于一饱耳福了。再听到房老师的讲话,就更能理解是那种忘我的境界和理想情怀造就了这样一个杰出的化学家和教育者,这绝对是很多所谓的教授根本无法达到的境界。房老师跟我谈话中说到了古今中外的很多科学界的名人。他由国外一本商业界畅销书 《0 to 1》延伸到了中国科研创新的现状,他说:“虽然从1到N也很重要,但从无到有才是最难也最有价值的事情,可在很多外国人眼中,我们中国的科学研究做了很多1到100,却少有0到1的突破。”不仅在科学精神上,房老师对教育的重视也渗透在每个给我举的例子中,我发现自己平时在课外书籍阅读方面,太贫乏了,很多近现代中外教育家我都只听过名字,不清楚具体。房老师知道我在日本留学,举了日本的福泽谕吉,这个被日本人印在一万元钞票上的大教育家。
说到历史上福泽谕吉对近代日本教育改革上的举措,日本民族曾经一度的落后,在明治维新时期,福泽倡导西学,推进教育文化改革,改变了民族命运,引用福泽的话“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与经济的改变。这三个方面的顺序,应该先是心灵,再是政治体制,最后才是经济。把这个顺序颠倒过来,表面上看是捷径,但最后是走不通的。” 近代日本基本上是按福泽的路走的,它成功了。房老师所举的例子,是想以此来说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地区的文明进步必先从重视教育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的成长壮大,它们之所以先进、国力强盛,科技具有创造力,无一不是对教育的重视。
我想,不仅是国家民族,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人,接受教育是改变命运最公平,也是最容易的手段。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如果不是这些年遇到的这些好老师,不管是在陕师大还是后来在日本留学,到现在成为西交大的一名青年教师,从我选择化学到在这条路上坚持下来想要把化学传递下去,没有教育,没有这些好老师们,根本不可能。我想,化学科研和教书育人这样的双重使命是像房老师一样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这辈子的职业使命和理想,也将会是我们这些投身教育的青年人今后不断追寻的目标—化学与教育的融合。
看到专访接近尾声,也许很多读者好奇,为什么我们的谈话中我没有一一去问那些设定好的问题,因为我已经在房老师送我的三篇文章中找到了答案。看完它们,远远比我预期的回复要丰富饱满的多,我在网上也找到有人转载他的这几篇文章,在这里也和化学空间的读者们分享一下,你也一定会从中领悟他不同寻常的化学人生,化学与教育融合的人生。
- 再造化学——兼谈2011国际化学年 (科学时报)
- 断想钩沉–我的大学 (新浪博客fwys转载)
- 在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换届大会上的发言–房喻 (科学网博客转载)
另外,贴上房老师曾经在报告中讲过的内容,也一起分享给广大支持化学空间的研究生和在教育行业的青年科研人员吧!
最后,感谢房老师百忙中抽出时间为我们做这一期特别的专访,祝愿房老师今后在他最爱的教育科研事业中,桃李更加芬芳,硕果累累如珠。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No comments yet.